【云中观潮】“生态”为笔,“蓝绿”为墨,绘就宜居宜游美好画卷
《云中观潮》第270期与您见面了。小满时节,万物渐盈,夏意初生。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抬头是悦目的大同蓝,俯身是澄澈的碧水清,环顾是赏心的生态绿……万物皆灵秀,见证了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以“生态”为笔、以“蓝绿”为墨,描绘出一幅宜居宜游的美好画卷,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编者——
《云中观潮》栏目是大同日报社为了提升报纸质量,提高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倾力打造的一个新闻栏目。栏目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直面热点难点,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刊发记者深入一线采写的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的新闻作品,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传递最强音。欢迎广大读者垂注。
“烂河滩”变身“生态园”
发源于丰稔山的南洋河穿城而过,是天镇的母亲河,是首都北京的上水头,也是连接该县新、旧城区的天然纽带和发展轴线,在天镇境内流贯61公里,流经全县5个乡镇,流域面积1148平方公里。“曾经由于缺乏治理,南洋河各种生活垃圾和建筑废料随意堆积,水生态环境恶化,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龙须沟’‘烂河滩’,行人路过都要掩鼻而行,严重影响县城人居环境和对外形象。”5月26日,记者见到天镇县水务局局长郝世春,他回忆起过去的南洋河叹了口气。
而今,在郝世春身后,南洋河生态湿地内成片的黄花鸢尾、紫花鸢尾已经开出了灿烂的花朵。过去的“烂河滩”早已经消失不见,曾经“灰头土脸”的洋河滨江岸线,摇身一变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郝世春说:“随着南洋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一期、二期的有序推进,多年几近断流的南洋河又‘满血’归来,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不仅给居民提供了拍照留影、散步的好去处,还吸引了赤麻红嘴鸭、扁嘴鸭、大雁、黑水鸟等。”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农田灌溉能力、补给生态生活用水、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保障首都用水安全……如今,南洋河生态治理俨然成为天镇县生态蓝图上的点睛之笔,实现了发展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四效齐显”。
青山作伴“绿”生“金”
5月28日,时令已过小满。在这个万物生长的时节,站在阳高县大泉山村远眺,青山连绵起伏,绿意深浅交织。
“我上任的头一件事,就是来这里参观。”大泉山村党支部书记石伟站在大泉山水土保持展览馆的入口处思绪万千。“我是大同人,从小就听说过大泉山由‘秃岭荒山’到‘花果满山’的历史故事。但是第一次走进这里,系统了解了大泉山人民与水土流失进行的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后,真切感受到大泉山人敢为人先、战天斗地的英雄气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走出展览馆的时候,我看着远处青翠的大泉山,感到肩上担着沉甸甸的责任。”
今天的大泉山绿水青山,已是省级森林公园,林地面积达到23000余亩。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也为大泉山村带来了富民产业。该村建设起大泉山村林果菇生态复合经济示范基地,实行一地多种、果菇互补、抱团发展新模式,年产值可达80余万元,还带动了周边村民30余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过去的大泉山人靠着‘一把锹、一双手、一股劲’,凭真干、凭实干、凭苦干,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出那个时期生态治理的伟大奇迹,塑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碑。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促使我以更加坚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持续奋斗,做好水土保持,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推动绿水青山真正转化成金山银山。”石伟说。
云中时评
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民生之要、百姓之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书写了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更写在人民心间的生态答卷。
今日之大同,不负千年古都一座城,打造宜居宜游好生态,蓝天白云成了常态,水清山绿成了风景线,城市之美可感可及……未来,我市还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守住一方蓝天碧水青山,让空气常新、碧水常流、绿树常青,使良好生态成为我市最厚重底色和最持久优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