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增至15件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发布公告,认定了1409件农产品地理标志转化为地理标志产品,其中大同市有11件上榜。至此,大同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增加到15件。
大同市登记有11件农产品地理标志,具体是特色种植品“灵丘荞麦”“天镇唐杏”“大同小明绿豆”“斗山杏仁”“广灵苦荞”“王官屯京杏”“广灵黑豆”7件,特色养殖“广灵画眉驴”“广灵大尾羊”“阳高长城羊肉”“灵丘大青背山羊”4件,以及原获批的地理标志产品“天镇胡麻油”“左云苦荞”“恒山黄芪”“广灵小米”4件,全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增至15件,并有“广灵画眉驴”“灵丘大青背山羊”2件构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双标签”,特色农业品牌数量进一步扩容、品牌效应进一步拓展。为配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转化工作,大同市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多元推进、多措并举”的工作思路,精准施策、统筹指导,保证程序流程不简化、标准要求不降低、工作进度不延迟、时间节点不延误,以有力举措保证了转化任务如期完成。
一是抓住“关键点”
2024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部署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转化工作以来,大同市高度重视、严密组织县(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实施主体,完善标准体系、落实主体责任、修订产地范围、规范使用管理等“关键点”,对标国家要求,紧盯申报质量,严格初审把关,推动开展转化工作申报,工作作法得到全省推广。
二是下好“先手棋”
市市场监管局成立了地理标志专项工作组,靠前谋划、主动服务,深入所辖农业县(区)开展地理标志信息资源核查调研活动,从实施主体经营状态、产品区域范围、产业发展特色、种养效益产出等“多点”入手,摸清地域特色农产品底数,掌握第一手资料,撰写地理标志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为转化工作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是严把“质量关”
为擦亮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字招牌”,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了全市地理标志专题培训,以黄花、黄芪、小米等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和典型经验作为成功案例广泛宣传,实施标准引领、品牌带动、三产融合等途径,培育发展品牌经济,引导开展了地理标志提升行动。通过规范质量标准体系,修订完善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监管,发展优质商标品牌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升了地理标志实施主体质量意识和品牌理念。
四是服务“新发展”
随着转化工作深入推进,大同市将进一步加大地理标志的使用管理,着眼部分用标主体“重企标轻地标”的误区,在推动地理标志规范使用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地理标志用标企业培育发展,突出地理标志包装标识使用管理。并加强地理标志保护运用,深化产学研与农文旅深度融合,引导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地理标志挖潜,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以地理标志赋能特色产业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