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金融支持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5-06-03 08:01
标题: 金融护航“专精特新”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
文号:
时效:

金融护航“专精特新”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6-03 08:01 来源:大同日报
| | | |

——我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调研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发力支持下,我市科技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企业创新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金融资源正加快流向“专精特新”企业,从直接融资到保险保障,金融活水正不断助力企业积聚动能、发展壮大,带动全市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市银行机构支持“专精特新”企业115户、贷款余额36.97亿元,较年初增加5.53亿元,增长17.59%,高出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约12个百分点。

聚焦企业需求创新服务模式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融资问题,选择建行是因为建行贷款流程相对简单,速度快,基本在5个工作日就可以审核放贷。同时,建行贷款利率更低、灵活度更高,对我们企业来说特别便利。”5月20日,大同宏鑫钢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胡小芬告诉记者,公司今年年初从建行获得的贷款额度达到1000万元,相比之前只能贷300万元,可以享受到更多金融方面的扶持,并且利率也降低了,这都得益于公司被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大同宏鑫钢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在2024年6月入选山西省第二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同年10月,被认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效期3年。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我市十分注重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按照国家和省级支持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0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30家。今年计划积极争取增加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0家。

大同金融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聚焦强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政策日益丰富,叠加作用明显,形成了政策组合放大效应。从金融产品供给情况看,种类多样、方式灵活、适配性强。一是银行机构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授信期限,推出灵活的利率定价和还款方式;二是银行机构科学合理拓宽押品范畴,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动产质押贷款等业务,降低了对不动产等传统抵押物的过度依赖;三是保险公司积极对接“专精特新”企业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需求,推进知识产权保险等承保业务。此外,金融监管部门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围绕重点产业链积极对接,综合采用银团贷款、联合授信等模式,保障核心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需求,通过应收账款、票据、仓单和订单融资等方式促进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据建行大同分行普惠金融服务中心主任王志林介绍,该行新推出“善新贷”“善科贷”等科技普惠金融产品,面向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推出的普惠金融贷款产品,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旨在解决企业技术研发、设备更新等资金需求。银行会根据企业的资质进行评估,提供不同级别的贷款。普通科技型企业最高可贷款1000万元,利率为1年3.0%。而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以提供1000万元贷款,3年利率为3.05%。贷款随贷随还,利息按日算,对小微科技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而言,更加贴近实际情况,更加匹配真实需求。

记者从大同金融监管分局了解到,为切实满足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监管部门明确提出“保量、稳价、优结构”要求。一是要求银行机构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持续提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二是要求银行机构加强贷款定价管理,根据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合理确定制造业贷款利率水平;三是强化对企业经营流水、纳税信息等信用信息的分析运用,增加信用贷款投放。此外,监管部门还通过引导银行机构科学设置考核权重,适度下放授信审批权限,细化该领域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合理制定各流程环节的尽职认定标准和免责情形,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敢贷”“愿贷”积极性。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在细分市场上不断创新,才能持续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市工信局围绕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精准对接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服务,目前主要通过加大政银企对接、丰富金融产品、推动直接融资、争取上级政策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今年4月,市工信局开展了“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与多家金融机构沟通协调,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列入融资白名单,为中小企业协调融资意向金额超过1亿元。

保险为“专精特新”企业护航

“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特征,是创新的排头兵,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但是与大中型、成熟企业相比,“专精特新”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和技术研发阶段,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技术研发和正常生产经营都将面临严重影响。此外,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也会面临生产安全、员工安全、研发安全和知识产权被侵权等风险。

市保险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苏子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协会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保险业服务“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专属综合保险,通过保险机制共担风险。

“我们始终坚持‘国家所需,人保所向’,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项风险,主动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在行业内率先推出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专属保险产品——专精特新企业综合保险。”人保财险大同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志跃告诉记者,2025年一季度,该公司为我市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2112万元。该产品既可以为企业提供覆盖财产损失、雇员安全等传统风险保障,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研发中断费用损失、关键研发设备损失、产品研发责任、侵犯专利权责任和专利、商标、版权被侵权损失保障,做到针对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不同环节提供全方位覆盖的一揽子保险保障,全面护航“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目前保险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面临诸多挑战,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首先在产业方面,“专精特新”企业研发、使用的新技术风险存在不确定性,由于数据积累较少,经验不足,对于新设备、新技术下游企业不敢用,试错成本高。其次在产品供给方面,目前“专精特新”企业可以投保的产品主要集中在财产险、意外险、责任险等传统险种,与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点匹配度不高。第三在购买意愿方面,“专精特新”企业资金有限,自身在研发技术方面投入成本高,在保险保障方面很难付出更多成本。

金融支持科技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是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举措,也是金融助力我市深耕科技赛道的主战场。下一步,金融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强化监管引领,通过高频次、精细化的监测分析、监管通报、实地督导、跟踪调度等方式,督促指导银行保险机构落实落细各项监管政策,积极对接“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努力唱响大同辖区科技金融大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