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政府工作要点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4-04-24 09:19
标题: 关于大同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文号:
时效:

关于大同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4-04-24 09:19 来源:大同日报
| | | |

 


——2024年3月22日在大同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1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2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3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4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5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6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7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8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9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10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666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12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13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14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15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16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17 

大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宏栓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大同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市第十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扛牢“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使命任务,锚定“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认真执行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坚决抓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一)夯实发展基础,全市全年经济稳定运行

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71.5亿元,同比增长5.1%,比全省(5.0%)高0.1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14亿元,同比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795.2亿元,同比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62.4亿元,同比增长5.4%。

工业保持平稳增长。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其中非煤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32.6%,均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承压前行。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4.8亿元,同比下降9.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6%,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4%,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6%,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消费市场逐步回暖。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62.2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批发业销售额、新能源汽车销售额、日用品类销售额、网上零售额增速均高于全省同类值平均增速。

财政金融较快增长。全市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4.1亿元,同比增长3.9%,比全省(0.7%)高3.2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3。全市各项存款余额4700.4亿元,同比增长7.9%;各项贷款余额2560.2亿元,同比增长13.1%。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907元、15223元,分别同比增长4.9%、9.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5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23.3%。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1%,在全年3%左右控制目标以内。

(二)锚定转型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集聚

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平台载体加快建设,全力实施“北京研发、大同中试”“北京研发、大同制造”发展战略,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建立常态化对接协调机制,大同中关村科技园即将挂牌运营。推动首家省级区域类综合性中试基地落地,布局建设“3+1+N”科技创新平台。重大技术实现突破,高速飞车项目完成国内首次全尺寸超导航行试验,落地高速飞车山西省实验室,成功举办高速飞车技术与产业发展大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29家,全年技术合同成交314项、技术合同交易额13.7亿元。加快引育高精尖缺人才,兑现人才奖励3345万元,出台“双十六条”人才新政策,全年引进99名博士研究生、251名硕士研究生,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843名,招才引才实现历史性突破。

产业链和专业镇协同发力。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成立全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领导小组,中车大同有限公司和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入选省级产业链“链主”企业,48家企业纳入省级产业链链上企业。出台《大同市促进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培育7家市级专业镇,其中云州大同黄花和经开区医药2家获批省级重点专业镇。成功举办首届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全省10个省级专业镇、82个市级专业镇参展,签约项目135个,总投资850亿元。

制造产业提振升级。深耕科技(先进制造业)赛道,成功引进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星云电子等一批头部企业,宁德时代钙钛矿示范站、阳光新能源储能装备制造项目、大同市新能源重卡充换电项目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签约落地。华阳高性能碳纤维、优沃特科技年产3万吨超高功率电极、中兵铸造有色金属铸造基地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加快建设,新成新材料与中交科创科技年产1万台智慧协同路由器项目进入中试,全国首个全套电气化公路及矿山运输系统示范项目投入试运行,我国首台氢动力机车在中车大同公司下线。振东泰盛和巴什卡等2家企业列入2023年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同达药业、同华矿机和宇林德等3家企业列入2023年省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2.6%,分别高于全省增速4.1和21.7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年新建5G基站2036个,累计建成5G基站8206个,我市获评“千兆城市”。秦淮、中联2个在建数据中心投产达效,抖音火山云算力中心、秦云零碳数基超级能源综合体开工建设,全市在用、在建数据中心已建成高密度机架5.1万架,投运服务器51.5万台,2023年用电量突破27亿度。持续推动数据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中联数据服务器生产、秦云高性能服务器研发制造等制造业项目落地建设,引进京东客服、上海润迅、重庆人和等49家数据呼叫(标注)企业,叫响“云中声谷”呼叫品牌,数据呼叫、标注产业已累计带动就业1.4万人次。举办晋阳湖·数字经济发展峰会第二届云冈数字新基建发展论坛系列活动,发布了《2023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和《人脸安全系列标准》。

(三)聚焦重大使命,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

深化融入京津冀开局起势。出台《关于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实施意见》,确立“八型八地”发展定位和“八链合作”发展路径,构建“15886”工作体系。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下设10个专项工作小组,建立专班化、清单化、具体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机制。组建16支驻京小分队,面向京津冀地区开展产业链招商、上门招商,组织赴北京中关村举办专场推介活动,举办招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我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深走实,全市累计对接京津冀各类企业单位4100家,775家京津冀地区企业单位来同考察;与京津冀地区签约招商引资项目95个,签约金额599.5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27个、完成投资17.1亿元;2023年京津冀来同游客累计1583万人次,占来同总游客的29.9%;全市向京津冀地区开票销售630.3亿元、同比增长9.2%;从京津冀地区净流入资金294.4亿元,同比增长18.6%。

能源革命综改试点纵深推进。坚决扛起能源保供责任,全市煤炭产量1.76亿吨,位列全省第2。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全市累计建成6座智能化煤矿和60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全市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稳定在85%以上。电力结构持续优化,全市电力装机1676.4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875.4万千瓦、占比52.2%;全年发电量565.9亿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65.9亿度、同比增长22.5%。国电湖东、晋控同热三期和中煤3个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项目稳步推进,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储能项目多业态布局,抽水蓄能、化学储能、重力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全面推进,国网时代15万千瓦和中鑫电联10万千瓦储能项目在全省率先并网,海博夏初储能装备制造等一批储能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综合能源基地和绿色能源基地建设全面加速。成功举办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清洁能源合作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论坛。

营商环境3.0版改革加快实施。聚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标全国试点城市,出台《大同市全面创优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实施38条具体改革事项,深化拓展“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实施“多评合一”“7×24小时不打烊自助政务服务超市”,推进“一体化服务能力提升”省级试点,推行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改革,市场主体活跃度显著提升。全市新增企业2.99万户,新增经营主体中企业占比44.8%,全省排名第1;千人拥有企业27.14户,同比增长39.18%,全省排名第1;新增涉税主体4.6万户,新增经营主体涉税占比68.7%,全省排名第2;全市“四上”企业达到1994家。

(四)挖掘内需潜力,有效需求稳定恢复

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落实“四全工作法”,持续强化市领导包联、工作专班等机制作用,加快推动重点工程项目手续办理和建设进度,双雁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项目、大同传智教育职教学院项目开工建设,华阳云冈千吨级高性能碳纤维一期示范项目、大同古城西北隅(户部角)休闲文化综合体项目、浑源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同鹊盛年产10万吨活性炭项目、云州西紫峰年出栏1000万只黄花鸡养殖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全市2023年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04.8亿元、投资完成率107.8%,重点工程“压舱石”作用充分发挥。

要素保障进一步强化。拓宽项目资金来源,全年争取各类资金60.1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8.9亿元,专项债券资金45.4亿元,增发国债资金5.8亿元。建立健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全市共推介项目49个,总投资473.3亿元。优化供地模式,坚持“土地跟着项目走”,通过先行用地、承诺制、容缺受理、增存挂钩等政策举措强化用地保障,全市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1871.9亩,处置闲置土地2189亩。

消费市场增势良好。落实落细《山西省恢复和扩大消费若干措施》等系列消费政策,组织“新春特惠·畅购云中”2023大同市新春年货节、“晋情消费·high购大同”汽车消费促进活动等活动,发放数字消费券、“爱心消费券”,推进消费市场健康增长。全面提升住宿行业服务水平,开展旅游住宿服务优化提升专项行动,确保节假日期间旅游住宿市场高效、平稳运行。有序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云州区作为试点进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支持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建设改造。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网销活动、推动我市第一批3个乡村e镇完成项目验收、持续打造网红爆款产品,全市网上零售额实现4.9亿元,同比增长25.7%,比全省(9.7%)高16.0个百分点。

文旅消费爆发式增长。聚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持续推动云冈、恒山、长城等景区提质,不断丰富古城业态,提升全域旅游品质品位。全市新增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7家,A级景区总数达到30家。出台古城文旅业态发展、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产业扶持政策和旅游奖励优惠政策,北方影视文化产业园、海洋科技公园、北魏文化园等一大批文旅项目加快建设。成立“京津冀晋蒙”文旅协作大同会客厅文旅联盟、“连理同庆”(大连、大理、大同、大庆)文旅联盟,高标准承办省旅发大会暨云冈文化旅游季、省文化旅游供给侧创新大会、国际文旅产业合作对接会、“感悟中华文化”中国研学旅行大会,成功举办大同·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国际(大同)美食文化季等活动。大同被授予“国际美食之都”“避暑旅游优选地”称号。大同市博物馆成为全省唯一上榜“中博热搜榜”百强榜单的地市级博物馆,荣获“全国文博百强文创产品单位”称号,“平城魏碑·拓步而来”文旅融合项目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全市文旅市场强劲复苏,6家重点监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27.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8亿元,比2019年分别增长27.4%和8.8%,创历史最高水平。

(五)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出台全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方案及市场基础设施、数据、社会信用等领域13个配套行动计划,全面构建“1+N”政策体系。加快融入和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清理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落实细化市场准入激活民间投资具体措施,制定《大同市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工作方案》,在交通、能源等领域支持民间投资准入准营。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出台《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实施意见》,全市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优势企业8家,万人发明专利和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4.45件和1.58件,2家企业发明专利进入全省前十。全面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成立产品质量管理、养老等8个市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申报国家级标准化试点2家、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1家,全市新增各类标准28项。

开发区升级版加快建设。持续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办法,推行市场化“管运分离”。深入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办理“承诺制”相关手续275项,出让“标准地”2159.8亩,已投入使用标准厂房53.8万平方米、新建成12.6万平方米。强化开发区主战场功能,滚动开展4次“三个一批”活动,“签约一批”项目95个、总投资180亿元,“开工一批”项目87个、总投资132亿元,“投产一批”项目82个,总投资153亿元,投产项目达效率100%。全市工业类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7%,工业投资增长29.8%。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聚焦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全面加强对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城市招商引资,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68个,签约金额1326.7亿元。大同云冈机场航空口岸通过国家验收。大同国际陆港建成电子口岸“单一窗口”、国家级杂粮检疫检测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冷冻及普货仓储区、跨境电商示范园区。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建成“同世界”跨境电商交易平台,正式启动跨境电商保税零售进口业务,全市全年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2.23亿元,同比增长6%。全面落实出口信用保险和进口贴息政策,为17家企业申报国际认证及境外商标注册补贴资金、5家企业申报省级出口信保保费补贴资金。用好用足利用外资奖励政策,出台《大同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办事指南》。全市进出口总额43.2亿元,全省排名第3;实际利用外资7022万美元,全省排名第3。

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召开全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15条具体帮扶措施,设立1亿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表彰奖励特殊贡献企业、优秀民营企业700户5304万元。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服务中心作用,健全包联制度和常态化入企服务机制。大力推动企业上市,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晋兴板”挂牌企业20家。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举办政金企对接活动47场,授信金额14.5亿元。精准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全年累计新增退税减税降费31.6亿元。

(六)坚持特优战略,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市、县、乡、村四级全面建立田长制,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全覆盖。全力稳面积提产能,粮食作物播种423.4万亩,推广有机旱作集成技术55.2万亩,粮食总产量25.96亿斤,实现“十四连丰”。建成高标准农田31.3万亩,云州、阳高和天镇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成功入选全国整灌区推进建设6个试点之一,为我省唯一。种业创新迈出新步伐,左云马铃薯、云冈杂粮、天镇蔬菜列入省级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马身猪种质资源场建成运营,晋汾白猪扩繁场一期项目成为全省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典型。

“特”“优”农业加快发展。聚焦“6+2”农业新赛道,实施210个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全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10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17.3%。黄花产业链进一步延伸,黄花系列产品达到六大类130多个,大同荣获“中国黄花之都”殊荣。黄芪产业发展壮大,全市黄芪规范化种植规模达到37万亩、占全省的64%。全力推动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建成规模养殖场821家,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67%,居全省前列。设施蔬菜产业提档升级,“寿光模式”落户我市,全年新发展设施农业3.3万亩。渔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水产品总产量2550吨、同比增长11%,增幅全省排名第1。圆满举办2023黄花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六届黄花丰收活动月系列活动、首届中国百强预制菜企业(大同)峰会、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等全国性重大活动,“大同好粮”“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知名度持续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抓实产业就业帮扶,打造特色务工品牌,推进巩固衔接和乡村振兴项目1006个,全市脱贫劳动力10.5万人实现务工就业。持续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全年投入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3.9亿元,投放小额信贷5.7亿元,为1.1万户农民增收致富引入金融“活水”。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云州区成功列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云州区西坪镇、灵丘县红石塄乡2个乡镇和26个村列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农民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1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1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9家,云州区获评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持续推动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云冈区东韩岭、天镇县李二口、浑源县蔡村3个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取得新进展,完成3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县区72公里雨污分流改造、3296户危房改造、14108户农村户厕改造、12122户问题厕所整改,新改建长城一号旅游公路186.6公里、“四好农村路”340.3公里。

(七)推动绿色发展,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矿山环境治理,累计治理修复6435公顷,完成14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区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工程入围全国18个“示范工程项目”名单。聚力夯实“水网+供水、防洪、生态”三重保障,我市入选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现代水网市级先导区,推动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和水神堂、城头会泉域保护及水源置换工程等水利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阳高县获评全国24个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样板县,阳高县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获评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全年通过册田水库向永定河生态补水3.5亿立方米,为永定河实现全年全线有水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擦亮“大同蓝”名片,实施空气质量提升四个专项行动,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7,优良天数比例81.9%,均排名全省第1;PM2.5浓度27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2。持续提升“大同清”成效,实施河道综合治理、渠系生态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源头管控和执法监管,全市8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持续厚植“大同绿”底色,实施晋北高原风沙源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交通沿线两侧荒山绿化等项目,修复治理退化草原5.4万亩、抚育森林15.1万亩、完成营造林28.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在全市1423个行政村和536个自然村实现全覆盖。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研究制定我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持续推动电力、煤炭、钢铁等重点行业节能改造,全市单位GDP能耗强度同比下降3.0%。持续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初步形成利用煤矸石、尾矿、粉煤灰、脱硫石膏、建筑废弃物制备新型建筑材料的产业集群。全市新开工建筑节能验收26.58万平方米,节能标准执行率100%。

(八)强化兜底保障,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大力发展人力资源密集型服务业,出台《促进数据呼叫(标注)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49家大数据企业带动就业万余人,京东物流(大同)客服中心已成为京东物流全国第二大客服中心。推动公益性零工市场实现县县全覆盖。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专场招聘活动,全市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55万人。大力开展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惠及职工23.6万人。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做大做响“天镇保姆”“北方好焊”等劳务品牌,全年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5702人,在京津冀地区设立劳务就业服务站2个,面向京津冀输送劳务人员1242人。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建设改造10所公办幼儿园,学前教育主要发展指标保持全省前列。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建设改造22所寄宿制学校,全市有需求的城区小学实现“放心午餐”全覆盖,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推动普通高中质量提升,针对新高考录取模式,构建全过程创优体系、培优课程体系、对标提升体系,持续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质,云冈职教城开工建设,大同互联网职业技术学院主体竣工。教育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培育10所信息化特色示范校。

健康大同加快建设。大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市建成1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15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创建1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88个市级重点学科。推进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设,我市成功入选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市五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深化公立医院“降费用、提服务”医疗惠民行动,持续推进药品耗材带量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低52.3%,耗材价格平均降低64%。大同市连续6年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协调驻同部队紧急支援甘肃地震灾区临床用血,受到国家卫健委表扬。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全年来同旅居康养2.77万人,国务院国资委4个离退休干部局在我市设立健康休养基地。高标准承办省运会和省残运会,大同健儿勇夺省运会金银铜牌数全省第2、省残运会金牌榜首位的佳绩。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加大社保基金财政兜底补助力度,对居民低保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提标、困难群体救助等17项民生政策进行提标扩面,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有效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高标准完成8个省级城镇幸福养老提速工程项目,创建20个智慧康养示范社区试点。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镇棚户区改造,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638套,完成37个老旧小区改造。稳妥推进保交楼工作,推动风险楼盘全部复工。提升儿童关爱服务水平,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全覆盖。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深入开展云冈学研究,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落户大同并招生,云冈研究院获批第八批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实施文艺作品提质工程,舞蹈诗剧《天下大同》、歌舞剧《北魏长歌》等4部作品荣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花木兰》《昭君出塞》《千年微笑》演出在进博会亮相。深入开展“千场大戏进农村”等文化惠民活动,举办各类特色文化活动1.8万场,送戏下乡1313场,举办“四季村晚”28场、参演农民演员1000多名。

保供稳价全面落实。坚决落实市政府5天300万方天然气、城燃企业年用气量5%储气责任,全力保障我市煤电油气的生产和供给秩序。强化重要商品价格监测和预警预测,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1%,在全年3%调控目标以内。健全全市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日报制度,制定《大同市市级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管理制度》,完成全市原粮、猪肉、冬春蔬菜和应急生活必需品储备,确保储备物资储得好、用得上、调得出。

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党建点亮网格”行动,形成以综治中心为枢纽、基层网格为单元、信息化为支撑的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已通过省级验收。在全省率先完成全科网格试点工作改革,综治视联网市县乡村四级覆盖率全省第1。12345市民服务热线在全国普通地级市综合排名第11、全省排名第1,获评“质效双优典范”。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综合行政执法网格化管理制度,基层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提升。

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纵深推进农信社、高风险金融机构、房地产领域等重点领域改革化险,市本级全口径债务率历史性退出红色风险等级,全市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深入实施“云盾”三大强基固本工程,开展“同安”六大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全市未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事故,以高水平安全服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市国防动员、双拥、退役军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关心下一代、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广电、文物、气象、地震、科普、档案、史志、参事、人防、禁毒、援疆等工作也取得积极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与城市功能定位还有较大差距,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艰巨,新兴产业规模尚小,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弱项。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下更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是实现我市“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目标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转型“四步走”战略目标,深入推进“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锚定“八型八地”定位,聚焦“八链合作”路径,深耕科技(先进制造业)、能源、农业和文旅消费“四大赛道”,健全完善“15886”工作体系,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同篇章。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聚焦转型“四步走”战略目标,统筹考量宏观趋势和我市条件禀赋、现实基础,充分把握合理引导预期、提振发展信心,2024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安排如下。

主要预期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6%,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争取更好结果,力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

进出口总额增长5.9%;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其中,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4%;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1.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经济增长水平;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3%左右。

约束性指标:

资源节约方面,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幅2项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环境质量方面,优良天数比例、PM2.5浓度、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等7项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劣V类水体全部消除。

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安排,聚焦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八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构建体现大同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转型“四步走”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坚持科技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转型发展新动能。

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全力推动大同中关村科技园、“晋创谷?大同”挂牌落地,提升产业集聚度,加快形成“北京研发、大同中试”“北京研发、大同制造”的产业发展模式。发挥山西省区域类综合性(大同)中试基地的载体作用,推动“3+1+N”区域类综合性中试基地建设,促进行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高速飞车山西省实验室建设进度,支持大同大学围绕新材料产业智能融合发展、算法规划运用等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力争引进建设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建设6-10家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发展新动能。优化入企科技服务,完善大同市科技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大同市科技大市场服务平台和区域性的“互联网+科技大市场”,扩展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在市场上获得科技资源的权重,构建协同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民营企业服务中心作用,落实各项创新优惠政策,鼓励和指导企业申报制造业单项冠军以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国家“小巨人”企业1家。强化一流创新生态培育,持续落实兑现“双十六条”人才政策,力争再引进一批创新人才落户大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推动传统产业蹚出绿色转型发展新路。煤电产业方面,加快5G智慧矿山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5%以上。加强技术攻关和项目合作,聚焦精洗煤、配焦煤、煤化工以及煤矸石、粉煤灰的再生利用,推动煤炭分级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持续推动能源科技创新,打造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做好电煤稳价保供,完成国家中长期合同保供任务。加快构建新型电力体系,推动国电湖东、晋控同热三期、中煤3个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煤电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加大大同—怀来特高压外送电通道推进力度,力争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1750万千瓦,实现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再生资源利用产业方面,依托山西捷美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广灵御鑫隆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山西亿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虹吸效应,不断吸引废旧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入驻落户”,壮大产业集群,打造贯通上下游的产业链条。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行动,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年内新增1个省级专业镇和6个市级重点专业镇,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新能源产业方面,全力推动34个共853.9万千瓦续建、新建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全力推动在建的浑源抽水蓄能电站、云冈江苏能楹重力储能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推动灵丘青沄抽水蓄能项目列入国家能源局“十四五”开发建设规划,推动具备条件的共享储能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天镇零碳园区建设。扎实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虚拟电厂试点示范。全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达到950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比重提高到54%左右。数字产业方面,全力推动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零碳数基桃花源超级能源综合体加快建设,京东集团华北(灵丘)智能算力数据中心和抖音火山云太行算力中心投入运行,秦云服务器生产项目、中联联志阳高服务器智造项目投产达效,加快建设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绿色能源数据中心集聚区和华北最具竞争力的算力中心城市,打造京津冀数据服务地。紧密跟踪对接华为、曙光、龙芯中科等头部企业,加快信创领域的定制化服务器、高密度存储设备、UPS电源、精密空调、机房电源等研发与制造上下游产业培育。持续推动城市算力网络建设,全面提升我市与8大枢纽节点之间网络互联互通能力和数据安全传输能力,力争纳入国家算力网。强化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完成68个行政村5G基站覆盖,加快推进新型智能城市二期项目,推动建设新型智能城市示范市。加快开发智慧应用场景,引进京津冀知名企业来同发展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创意等相关产业,持续提升文旅、城管、交通、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智慧应用水平。先进制造业方面,制定出台《大同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4—2030年)》等支持政策,创建1—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培育建设1—2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力争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4%,制造业投资增长10%。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推动鲁艺机械新兴托辊制造、南京电气新能源装配产业、中煤山西井下煤矿掘进开采支护材料、裕祥生矿山机械智能工厂、世纪鸿业储能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完善以轨道交通、煤机装备、工程机械等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现代医药产业重点落实好《大同市促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推进双雁“园中园”、同达药业综合固体制剂车间、振东泰盛原料药、普恒制药重组和国润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吸入制剂、滴眼液、口服固体制剂等项目建设,支持国药威奇达、同星抗生素等企业申请FDA、CEP等国际认证,支持仟源药业、普德药业、同达药业等重点企业加快完成现有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立足我市中药材种植优势,以道地药材恒山黄芪产业化开发等项目为依托,研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创立地区优质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新材料产业重点以产业化培育和拓展市场应用为方向,加快山西华阳年产200吨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宇林德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加工、大同锡纯新材料半导体芯片用新材料、大同鹊盛活性炭等项目建设,积极布局发展玄武岩、金属镁、山西黑(浑源花岗岩)等特色优势新材料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用航空业方面,研究设立通航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大力推进航空动力、长鹰蜜蜂、山西维顶等项目建设。积极布局无人机产业,谋划实施一批无人机研发制造、科技成果转化和无人机试验试飞基地项目,建设低空智慧管理系统、中小型无人机适航测试与评估技术中心,培育壮大无人机产业。绿色建材产业方面,依托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探索“固废基地+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模式,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机制砂石、粉煤灰综合利用等绿色转型项目,建设大同煤矸石综合利用工业固废基地,持续提高粉煤灰、煤矸石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持续开展服务业提质增效十大行动,以文旅产业为链接,加快发展养老、托育、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提升与市场有机衔接的高质量服务供给水平,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文化旅游业方面,用好用足省级《支持大同市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行动方案》支持政策,打造“大云冈”旅游景区,抓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国内交流和国际交往,打造云冈学高地,推动云冈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加强景区建设,聚焦恒山5A景区创建、A级旅游景区倍增、县域景区破零三项攻坚任务,推动恒山5A景区创建顺利通过2024年景观质量评定,全力推进得胜堡、代王府、小石子村3A级景区创建,谋划沿长城公路自行车赛、长城徒步游、长城文化节、长城杏花节等文旅活动,提升大同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出台《鼓励在建项目建设高端酒店奖励政策》等政策以及《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规范》等行业服务标准,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景区建设,解决好出行难、吃饭难、住宿难,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抓好品牌塑造,用好“文旅宣传矩阵”和文旅星推官队伍,延续举办“中国年·大同味”短视频大赛,打造网红打卡点,培育文旅新IP,强力多频宣传推广“中国古都·天下大同”城市品牌和“文化古都、清凉夏都、美食之都”文旅品牌,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做活业态布局,做好“文旅+”文章,培育民俗、康养、研学、演艺、赛事、冰雪、会展等融合业态,推动浑源县文旅康养集聚区丰富产品和服务,加快创建黄经世家、汤头温泉等4个文旅康养示范区,举办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优秀作品展览、青少年雕塑作品展览等全国性知名文化品牌活动,升级《天下大同》实景演艺,办好“曲起云中·韵动平城”精品剧目展演,积极培育冬季旅游亮点,打造全天候全时段文旅场景。大力发展低空旅游,启动云州区火山飞行营地建设,引进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共同设立国家航空运动竞赛研发中心,参与建设国家航空运动综合飞行营地,打造“航空体育运动之都”。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总收入力争增长20%以上。现代物流产业方面,编制《大同市现代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引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推动传统货运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大同国际陆港口岸功能完善,开通大同陆港到天津港的陶瓷、羊毛、冻品、跨境进口产品等进出口货物运输通道,持续推动“津海晋门”常态化运行。加快市县乡村四级物流集散体系建设,发展社区“最后一百米”冷链配送服务和“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多温共配”等新业态。

(二)抓牢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用好“四全工作法”,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对社会发展预期的引导作用。

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在产业转型、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同综合客运枢纽工程、天黎高速公路云州街互通工程、国道239线广灵县城改线工程等项目建成投用。建设“四好农村路”405公里。新建长城一号旅游公路175公里,实现全线贯通。开工建设大同绕城高速公路陈庄至肥村工程、国道109线208线过境改线、集大原高铁下穿工程等项目。启动云冈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

加强要素服务保障。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扎实做好项目前期,更大力度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性资金,积极设立政府引导性基金,用足用好省级基建和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全力满足项目资金需求。常态化组织“政银企”对接,深化向民营企业推介重点项目机制,推动更多项目纳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享受国家在土地要素保障、项目融资支持、前期手续办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推动民间投资加快回升。持续清理盘活批而未用的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标准地”供应,优化环评、能评服务工作机制,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

强化项目调度管理。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抓好项目谋划储备、招商引资、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围绕国家和省级政策资金支持导向,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切实提高项目谋划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开展项目前期手续集中攻坚行动,着力解决项目开复工困难,确保全市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持续开展重点工程项目堵点疏解行动,压茬开展重点工程集中开工、项目建设比亮晒等系列活动,实行重点工程专班制、领导包联制,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

(三)激发消费潜力活力,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

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深入挖掘外贸增长空间潜力,全面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持续推动汽车、家电、家居、电子产品等促消费政策落地,推进汽车、家电、手机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汽车等大宗消费,优化二手车流通交易,健全报废机动车回收体系,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促进家居消费,组织开展家电惠民专项活动。积极促进餐饮消费,出台创建国际美食之都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餐饮消费业态标准化管理和改造提升,深入挖掘名厨名店,加大菜品创新力度,引导全市面食产业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持续提升城市烟火气,加快培育城市多层级消费,支持步行街和夜生活集聚区提档升级,深入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加快经营模式创新,组织开展老字号“五进”活动,打造“老字号国潮”产品。推动1—2个县区开展商业流通体系建设,改造升级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农村新型便民商店。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打造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制定出台《大同市综合康养示范区规划暨桑干片区行动计划》《大同市建设综合康养产业区若干支持措施》,鼓励康养机构和文旅机构向大同输送旅居客源,加快创建文旅康养集聚区和文旅康养示范区,叫响“夏养大同·康养大同”康养品牌。大力引进培育一批旅游地接服务公司,提供全周期、一站式优质服务,开展品牌餐饮、住宿和星级服务员评选等各类争先创优活动,不断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叫响“旅游满意在大同”服务品牌。积极谋划、引进、共办各类展会,持续提升在全国会展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紧抓消费热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鼓励举办音乐节、艺术节、演唱会等大型活动,拓展夜间经济、冰雪经济等新业态。支持直播电商发展,开展网络促销活动。

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聚焦进出口总额增长5.9%的目标,在稳定现有医药、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向型企业,扩大进出口潜力,持续推进“千企百展”开拓市场行动计划,加大外贸企业信贷信保支持力度,力争全年新增外贸主体8家。推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探索“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充分发挥京东跨境电商综合运营服务平台、华远大同陆港保税物流中心、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跨境电商1210进口平台等开放平台作用,引导企业通过平台拓展跨境电商业务,鼓励跨境电商园区开展“保税仓+直播”“园区+直播”等新运营模式,力争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到4亿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落实好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关政策措施,建立规范透明、可预期的外资企业服务保障机制,规范外资企业投诉处理流程,提升外资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充分发挥改革牵引作用,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提振经营主体发展信心,推进经营主体扩量提质。

加快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常态化开展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典型问题核查整改,着力解决不当市场干预和不当竞争行为问题。深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全面强化产权司法保护,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加快构建专业、高效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制度机制,积极申报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试点城市。开展“惠企直通车”市场主体提升年行动,拓展产品质量技术帮扶“巡回问诊”活动,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规范化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商标、专利及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申请申报创新活动。以“一县一品”为目标,深化地理标志培育,着力实施地理标志“三大计划”和“三大体系”,培育一批蕴含大同元素、品质过硬、特色鲜明、惠农效应显著的地理标志品牌。大力培育全市“山西精品”公用品牌,力争更多企业通过认证。扎实开展第五次经济普查。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强化营商环境3.0版改革攻坚,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推进跨省通办、跨市通办,将与北京市的跨省通办业务打造成全国示范,与太原市、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实现同城化,力争全年实现与10个省的跨省通办,再推出30项以上跨市通办事项和13件“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严格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确保“清单之外无许可”。全面推进“综合窗口”“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统筹推进新型现代化政务大厅改造与一体化平台建设,真正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把“拿地即开工”推广到重点项目和招商项目,打造“大同快办”服务品牌。启动政企会客厅和“亲清小屋”,开展营商环境“面对面”活动,开辟营商环境“大家谈”栏目,切实提升营商环境满意度。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利用,完善政务数据“一本账”,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力。建设营商环境无感动态监测平台,构建“监测—反馈—整改—评估”以评促改的治理体系,实现营商环境治理机制重塑。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切实提升监管效能。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国企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接续实施扭亏减亏三年行动,开展闲置资产价值创造行动,通过出租、以资抵债、引资合作、项目盘活等多种模式,不断加大闲置资产盘活力度。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在线监管大数据平台作用,对监管企业重要领域实施动态监管,积极构建国资全方位大监管格局。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长效机制,更广更深更大范围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推动文旅企业做好做足上市功课。持续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加强与央企省企对接服务,争取央企入晋优先落地大同。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全面实施市场“非禁即入”,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引导民营企业用好“信易贷”等政策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推动中小企业规范化股改。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数字化共性技术研发,参与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应用创新。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低成本、模块化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的推广应用。引深“千名行长结对子”活动,提升企业融资获得便利度。持续开展治理“两不一欠”问题专项行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深化财税金融领域改革。推进市、县(区)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分担机制和转移支付体系,形成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提升预算管理质效,持续开展财政支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评估工作。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强化基层“三保”。持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全力做好新时代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模式、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更加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继续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完善企业上市挂牌服务工作机制,用好省上市牌绿色服务通道,培育“晋兴板”挂牌企业不少于20家,申报省后备资源库企业不低于30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确保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全面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各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健康发展,稳妥有序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化解,进一步压减高风险金融机构,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提升开发区发展能级。深化“三化三制”改革,着力推进开发区管运分离,激发开发区发展内生动力。滚动开展开发区“三个一批”活动,用好“政府+链主企业+园区”招商模式,推动开发区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主导产业布局谋划项目,引导各开发区依托优势发展1—2个主导产业,力争全市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以上。打好“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组合拳,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要素保障体系,切实提升项目“三率”。支持左云县加快申报化工园区,同步开展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有效承接优质化工项目转移落地。支持天镇县加快园区规划编制,探索创建全省首个“零碳园区”。支持大同经开区开展“低碳园区”试点,探索“园中园”发展优惠政策向其他主导产业复制延伸。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推动向开发区赋权再升级,提高省市县赋权清单事项的契合度。完善开发区承权运行配套机制,将开发区纳入承权事项行政管理体系。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拓展全方位转型空间

深度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空间布局优化,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

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推进与京津冀的框架合作协议任务落地,完善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办公室常态化对接机制,争取国家层面在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协同机制等方面支持。推进信用先行融入京津冀,加快建设“京津冀晋”信用科技实验室大同创新实验基地。持续强化驻京招商对接,推动与京津冀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更多实质成果。加快完善国际陆港、航空口岸、“北肉”平台、跨境电商园区等平台的基础配套和运营功能,引进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构建多式联运体系,开通大同陆港到天津港的进出口货物运输通道,培育发展临港经济。

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中心集镇,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基本服务供给更加高效、均等、可及。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建设,推动县城“水、电、气、暖、网”入户全覆盖,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为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县域主导产业,构建城市、县域和乡村产业分工合作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提升县域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推动转移支付、要素配置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依法规范和引导工商资本下乡,让愿意进城落户的农民加快融入城市生活。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开展城市体检,把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补齐城市建设发展短板弱项,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更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工新建2所规划小学、4条职教城配套道路等工程项目,加快黄花产业园配套道路、开源街快速路地面道路、云冈快速路等续建市政工程,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个、3729套,实施城市危房改造304套。加快充电桩建设,力争全年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达到1:7。持续完善和优化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5%,实现城乡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进13项古城街巷织补工程,推动城市品位持续提升。完善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保障体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补齐地下管网短板,完成145公里新旧燃气管线置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新型智能城市二期项目进度,加大物联感知设备、智慧应用场景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提升城市智慧管理水平。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全市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421.7万亩以上。持续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力争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万亩。积极推广有机旱作集成技术运用,发展膜下滴灌80万亩,打造玉米“吨良田”示范区,粮食总产量达到26.1亿斤。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强化粮食“产供储加销”协同保障能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用好财政衔接资金,更大力度实施消费帮扶,组织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多措并举增加脱贫人口收入,确保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巩固拓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进一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推动特优农业发展。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围绕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牧业、林下经济、渔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黄花、黄芪两大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不断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多种特色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特优农业重点产业链,培育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全力实施253个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全国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的重要基地。做强做优黄花产业,实施黄花产业提质行动,建设一批黄花高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主产区鲜菜平均亩产稳定在2000斤以上,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丰富拓展黄花产品品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持续发挥平台作用,加强冷链中心、烘干中心等农业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北肉进出口平台、“大同好粮”北方农特优产品交易中心平台功能,推动“大同好粮”香飘全国、走向世界。

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有序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建设,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广农村颐养工程,持续抓好各项兜底保障政策落实。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建设30个精品示范村、270个提档升级村,所有村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动废旧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0%、81%和90%以上。

强化农村改革创新。统筹农村改革发展,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业水价、供销社综合改革,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切实抓好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加强涉农资金统筹使用,有效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完成2个试点村土地延包工作,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改革。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多种联农带头模式,开展代种代养托管,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变。

加强生态系统治理和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桑干河、大清河生态修复治理。扎实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践行守护绿水青山。加快国家水网先导区建设,推进万家寨引黄北干支线和水神堂、城头会泉域保护及水源置换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御河、十里河等3个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推进6个县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切实担起永定河下游生态补水责任,确保“一泓清水进北京”。严格落实“四水四定”,持续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大地下水管控、取用水监管和水位变化动态监测力度,合理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压采涵养地下水,实现用水总量和地下水用量占比“双降”目标。压紧压实各级河长责任,健全完善水行政执法跨县(区)联动、跨部门联合机制,持续开展引黄入桑、引黄入御生态补水,复苏母亲河,切实加强流域生态保护治理。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国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推进国电电力和富乔垃圾发电厂完成深度治理,持续巩固提升清洁取暖改造成果,开展城市扬尘和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积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分区分类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推进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污水厂提标改造、湿地水质净化等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持续改善。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严格重点建设用地环境监管,强化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治理。加快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提升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和落地落实,推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方案》《大同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各项任务按要求落实。探索创建零碳园区、低碳园区,有效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有序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完善碳汇开发机制,探索形成科学合理的降碳减污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不动摇,继续做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为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强化重点行业企业日常监管,动态掌握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情况,密切跟踪能耗进度,加强预警调控,落实好可再生能源消费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双控政策,增强能耗双控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

(八)持续保障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力补齐民生短板,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持续抓好就业增收工作。持续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就业信息平台和零工市场作用,实施数字赋能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见习、以工代赈等举措,抓好抓实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稳住就业基本盘。加快创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聚力建设华北最大的数据服务基地,确保年内再创造5000个就业岗位。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围绕全市数字企业大力开展订单式、项目制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加快对外劳务输出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大做强“天镇保姆”“北方好焊”等特色劳务品牌,深入打造京津冀优质劳务输出基地。全面落实根治欠薪各项制度,形成“清陈欠、防新欠”的良好态势。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提高低收入群体转移性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认定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6所,学前教育主要指标保持全省前列。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4所。支持县域高中发展提升,实施数字化赋能新高考改革项目,推动高中教育高质量改革发展。提升产教融合水平,加快云冈职教城建设,推动大同互联网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招生,全力筹建大同职业学院。每个县(区)集中力量建好办好1所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比例达到90%以上。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市三医院、市五医院和国药同煤总医院为核心,其他市级公立医院为支撑,覆盖四区基层医疗机构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架构,推进优质资源向区县扩容均衡布局。高水平推动市五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巩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和执法队机构整合,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在基层试点推广“智医助理”,为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数据传输、共享、分析提供信息化支撑。深入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推动2个县级中医院建设“两专科一中心”,高质量创建7个基层传承工作室,培育以“正北芪”为标志的大同道地药材多品种品牌。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扩大社保覆盖面,引导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稳妥提高社保待遇,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全面落实特困人员、低保、残疾人等救助制度。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城镇“幸福养老”、农村“颐养之家”支撑作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建立“政府救助+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加紧出台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二级优待目录,持续推进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帮扶,确保安置政策全面落实。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全民参保计划,确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困难人群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116套,完成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发放11363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在建项目预售资金监管,有序推进商品房现房销售,按时高质完成“保交楼”年度工作任务。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打造云冈学高地,充分发挥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平台作用,加快推进北朝时期石窟乐舞图像谱系、《云冈石窟艺术分类全集》等研究成果落地转化,加快推进晋北考古基地和考古公园建设,攻关一批省级以上重点科研课题。全面推进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逐步构建全面普查、专项调查、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相结合的文物资源管理体系。推动演艺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代王府《天下大同》实景演艺升级,策划推出“古城开城仪式”行进式互动式演出活动,推动“如梦大同”沉浸式演艺项目落地,积极以市场化方式推出名剧名曲名家展演季。加快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出台《大同市促进博物馆发展条例》,建设“备案博物馆——类博物馆——文博空间”三级体系,培育文博经济新动能。

强化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密切关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化趋势,做好粮油肉蛋果奶菜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确保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强化猪肉储备调节,防止猪肉价格大起大落。及时落实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缓解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加强对文旅、餐饮等服务市场价格监测,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确保生活性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加强煤电油气运统筹调度,全力做好能源保障和保暖保供工作,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应急情况。

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多措并举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持续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全面落实煤矿、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尾矿库等各类矿山党政领导包保责任,围绕“一件事”全链条压实部门监管责任,“一矿一策”完善安全生产措施,推动问题隐患真查真改、落地见效。实行“四不两直”执法检查,深化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常态化动态清零。加大基础设施安全投入,依靠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提高安全生产能力和水平,构建“技防+物防+人防”安防体系。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

切实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持续发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用,努力提高服务便民水平。积极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新型犯罪和侵权假冒、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犯罪活动。抓实抓细地灾防治、防震减灾、防汛抗旱工作,高质量建设城市排水防涝、防洪治理等工程。

同时,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大力发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广电、文物、气象、地震、科普、档案、史志、参事、禁毒、援疆等工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六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认真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同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