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省政府要闻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5-09-19 09:00
标题: 【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黄河侧畔绿意浓
文号:
时效:

【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黄河侧畔绿意浓

发布时间:2025-09-19 09:00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网
| | | |

秋日晨曦中,一群黑鹳掠过河曲黄河湿地公园上空。领头的那只,羽翼轻点下方奔涌的黄河,澄澈的河面倒映着连绵的苍翠。“以前,这儿低头是黄沙滚滚,现在满眼是绿水青山。”巡护员王永胜说。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系统治理守护“一泓清水入黄河”,忻州市扛牢黄河入晋首站首责,从植绿固土构筑生态屏障,到矿山修复抚平生态“伤疤”,再到农旅融合激活生态价值……昔日的生态痛点正一步步蜕变为满眼皆绿的发展亮点。

“植”此青绿
石缝间种出“绿色长城”

驱车穿行在晋陕大峡谷间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满目苍翠扑面而来。挺拔的侧柏列队迎风,绵延的油松铺展如毯,万亩新绿沿着起伏的山势奔涌,宛如一条静卧于黄河之畔的绿色巨龙。令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荒边无树鸟无窝”的贫瘠之地。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遮天蔽日的黄沙一来,白天都得点灯。”登上“三北”工程天翼绿化点的观景台,偏关县森辉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俊的思绪被拉回从前,“没有植被防沙固土,好不容易盼场雨,结果连泥带土都冲进了黄河。”苏俊指向不远处一面近乎垂直的岩壁,薄土之下石骨嶙峋,他回忆道,“破不开石头就一点一点凿,土层太薄就一篓一篓背,没路没车就靠手抬肩扛。”

垒石成堰,围土蓄水,造林队员硬生生将树苗“钉”进石缝。

如今,科技为这场绿色长征注入了新动能。输土管道解决了陡坡运土难题,索道悬吊树苗直达险峻地块,便捷的公路更是遍布造林核心区。“现在随行的还有台‘大家伙’。”在山坳处一片临时起降场,低沉的嗡鸣声逐渐响起,只见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机腹下稳稳吊挂着数个油松容器苗。“过去需要十几个人背上去的百余斤物资,无人机飞个来回就搞定,造林效率比过去大大提高。”苏俊说。

“瞧这片云杉。”走进造林地,苏俊跳进一处鱼鳞坑比划起来,“头3年只蹿了1米多,可根扎稳了,后劲就足了,挡都挡不住。”偏关的绿色长征,恰似这石缝中的云杉,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终成燎原之势。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121.2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10年前的27%提高到现在的48%,黄河沿岸林草覆盖率达60%以上,年输沙量减少35万吨。

绿染山川,更富百姓。苏俊所在的合作社,二十多名成员中一多半都是脱贫户。“一年下来,造林务工能挣到三万块左右,还不耽误农活。”苏俊说,“这是实实在在的脱贫保障。”山河换新颜,无边的绿色也变成乡亲们口袋里沉甸甸的真金白银。

苏俊点开手机相册:油松苍劲挺拔,侧柏披雪而立,山桃摇曳生姿……倔强的生命在漫山的鱼鳞坑扎下了根,恰似黄河岸边一枚枚绿色的勋章。

矿山新生
“伤疤地”结出生态硕果

站在泰山隆安煤业排矸场的高处望去,杨树、柳树和松树织成浓密绿荫,林间枝叶叠翠,不远处的140多亩生态蔬菜园更是生机盎然。

“尝尝,甜得很!”企业环保负责人李元奇刚刚结束巡检,从菜畦边摘下一捧红润饱满的小番茄分给同事,脸上洋溢着笑容,“土质真的变好了,以前哪敢想象,采煤沉陷区还能长出这么甜的番茄。”这片曾因煤矸石堆积、沉陷坑遍布而伤痕累累的土地,如今已是满目苍翠。

“过去就是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采煤进一步加剧了地面沉陷和土壤退化。”李元奇说,企业每年按规定缴纳约1000万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和159万元土地复垦保证金,但“输血”式的投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过去先算经济账、后补环保课,如今守住绿色矿山的底线再谈效益,资源与生态都是生命线。”

打造绿色矿山不是简单植树绿化,而是贯穿生产全程的系统工程。在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水质、气体排放及设备运行数据。“矿井污水与生活污水全部回用,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矸石山变成蔬菜园。”企业安全负责人王东说。

解决污水问题是矿山生态治理的“牛鼻子”,矿区一隅,投资800多万元的矿井污水处理站格外醒目,经过“絮凝沉淀—净化器—超滤—消毒”工艺净化,处理后的矿井污水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重新用于降尘洒水,也浇灌着矿区的片片绿意。“还计划引进反渗透装置,能将水质提至饮用水级别,成本高出2—3倍,但治本之策值得投入,枯水期还能供给周边河道用于生态补水。”王东说。

2025年泰山隆安煤业启动总投资450余万元的沉陷区系统治理,通过土地平整、监测管护、植被重建,昔日“破碎地”变成“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田,复垦面积达82.21公顷,增加耕地面积50公顷。更令人欣喜的是,曾经用于堆积煤矸石的荒沟,经科学回填、覆土绿化,现已变身生态农场。“底部2米矸石层,上覆2.5米优质土壤,配套节灌设施,完全达到耕种标准。”李元奇解释道,这片由“灰色固废”滋养的土地上产出的绿色蔬菜直供企业食堂。

秋风拂过,玉米金黄,瓜藤翠绿。这片曾经布满“伤疤”的大地,如今正结出生态修复的硕果,也孕育着矿山的绿色未来。

生态富民
“黄沙湾”变身幸福河滩

黄河在河曲县唐家会村拐出一道“S”弯,似母亲河深情的回眸。

唐家会村的清晨,是被鸟鸣和果香唤醒的。温室大棚里葡萄垂珠、玫瑰绽蕊,不远处的黄河波光潋滟,静静流淌。“过去全村只有一条街,沟沟岔岔到河边,厕所都是烂圐圙,污水倾倒满大街。”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永贵感慨万千,“村口的黄河浑得发红,谁曾想‘黄沙湾’能变成‘绿河滩’。”

走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展览·河曲馆,泛黄的旧照片诉说着曾经的荒凉:山光、水浊、田瘦、人穷。1940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080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81.3%,森林覆盖面积只有0.3%。“一曲《走西口》唱不尽河曲人背井离乡的辛酸。”展馆负责人薛志荣说。

被生态困境紧紧扼住咽喉,新中国成立后,一场旷日持久的绿色保卫战在河曲打响。从造林护岸、领路建社的贺六十九,到“生前造林、死后看树”的苗二满红,从治烂河滩、建米粮川的王海元,到开了“户包治理小流域”先河的苗混瞒……一代代河曲人前赴后继,向肆虐的风沙宣战,与流失的水土角力,硬是一寸寸染绿了荒芜。

如今,全县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5%,森林覆盖率达29.44%,镶嵌在县城边缘的河曲黄河湿地公园是我省在黄河主河道上建立的第一个湿地公园,观测到的鸟类已达百余种,不乏黑鹳、遗鸥、白枕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张永贵介绍,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村里精心打造玫瑰园、采摘园、游乐园,乡村旅游成了支柱产业,每年可带动集体增收370多万元,单是门票一天收入5000多元。

丰厚的生态家底叩开了产业振兴之门,也更坚定了守护生态的决心。如今,村里的5处废旧垃圾点改建为口袋公园,村道尽数硬化、亮化、绿化,集中供暖实现全覆盖,专职环卫队上岗,配备全自动清扫车和垃圾清运车,开展每日巡护。

在展馆出口的留言簿上,有游客郑重写下:保护母亲河。展馆不远处的黄河奔腾不息,清澈的波涛抚过天鹅的羽翼,带着唐家会村的果香、花香与游客的欢声笑语,向下游奔涌而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