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寺:奇、悬、巧的艺术融合
2010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全球十大危险建筑”,恒山悬空寺位列其中。“诗仙醉笔‘壮观’驻,霞客留连北岳冲”的盛赞,相信每一个来到悬空寺的人也会不禁发出同样的感叹。记者走进悬空寺,仿佛置身于一座琼楼仙阁,领略到了“山高月小庭初静,寺远人闲阁始空”的悠远闲适意境。
悬空寺位于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原名“玄空阁”,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恒山十八景中的“第一胜景”。它将我国古建筑艺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建筑特色可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在导游的解说中,记者真正领会了悬空寺的“奇”,在设计筹谋、选址定位上,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合理布局、以奇猎胜。这就要分析恒山的地质结构史情况,追溯到约5亿年前,恒山还深藏在大海之下,岩石是典型的沉积岩,但在不稳定的海水里,沉积物密度不均,形成了沉积岩厚薄不一的层理,正是厚薄不一的岩层造就了悬空寺千年不倒的奇观。
站在栈道上仰视,不难发现悬空寺并非建在一条水平线上,而是沿着崖壁上的薄层由南向北呈阶梯状建造。它所在的山体是一个内收的弧形,悬空寺恰恰建在凹进去的地方,上边的岩层较厚不易被侵蚀,仿佛是遮风挡雨的“雨伞”,下边薄岩层容易受到风雨侵蚀但凹进去一大块为寺庙提供了“底座”,加之四周大山的遮挡使寺庙一天仅两个小时日照,延缓了建筑构件的老化,得天独厚的地质、地理条件是悬空寺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悬”是悬空寺建筑特色之二从正面看,悬空寺给人以上天无路之感,悬空寺共40余间殿宇,恒山地区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这样的俚语,“马尾”指的就是上接楼阁栈道、下至岩石的红色立木。这些立木总共有30根,被分成三组,每根长度大约十几米,分别被设置在两个楼阁和栈道下面,但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的岩石里。此外,悬空寺横梁所用铁杉木,事先经过桐油浸泡,不怕虫蛀,还可以防腐,而且油性很大,不怕雨淋。
悬空寺之“巧”更为独到,巧妙布局,巧借地形,巧夺天工,把美学、力学、光学、心理学等艺术手段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好似一件玲珑剔透的雕刻艺术品,镶嵌在万仞峭壁间。
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巧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悬臂梁利用膨胀螺栓原理与山体紧紧“钩住”,主体木制框架利用榫卯结构,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寺内中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堂应有尽有,精巧地将一处平面的寺院布局立体化了。寺内各种铜铸、铁铸、泥塑以及石刻神像80多尊,还有不少浮雕彩绘,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悬空寺的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设计精巧。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既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我国传统建筑的格局。
解读悬空寺之“奇、悬、巧”,等于解读了恒山地质构造历史,解读了北魏时期的建筑艺术史,无不令人感慨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绝妙融合,感慨其历史与艺术的绝美呈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