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新闻发布会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5-03-19 08:41
标题: 大同市召开2025年世界气象日新闻发布会
文号:
时效:

大同市召开2025年世界气象日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5-03-19 08:41 来源:大同发布
| | | |

3月18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同市气象工作总体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主持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大同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委市政府新闻中心主任 殷雪年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今天我们邀请到:大同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晓鸿同志,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刘莹莹同志,市气象台台长李腊平同志,大同市人工增雨防雹中心主任李雁鹏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我市气象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本场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有请王晓鸿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大同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王晓鸿: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久以来对我市气象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早期预警在防灾减灾中起着关键作用,能为民众避险、政府决策、社会应急响应争取宝贵时间,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象早期预警实践,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模式。目前,大同市气象局已开展“3162”递进式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气象高级别预警“叫应”等服务机制,推进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加强面向农村的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工作,有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为更广泛地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险素养与应急响应水平,3月14日至3月23日,我们在大同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学校等地,开展一系列丰富且具意义的活动。一是举办气象科普讲解词大赛。气象科研工作者和气象爱好者将紧密结合今年世界气象日“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的主题,深入讲解早期预警相关知识,剖析科技在其中的应用。二是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同某部队气象台官兵联合召开世界气象日专题座谈会。就如何做好军民气象工作、提升保障能力、提高预报预警水平等问题进行探讨。三是开放气象科普基地。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科普”联动模式,为参观者送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气象知识普及盛宴。四是组织气象科普服务队,采取“流动课堂”的形式走进田间地头、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公共广场等场所。通过情景模拟、案例解析等生动形式,把晦涩的气象术语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让深奥的气象知识转化为防灾避险实用技能。采用这种零距离、沉浸式的科普方式,真正实现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深植于百姓心间。

谢谢大家!


视频:张雁君

主持人:

谢谢王晓鸿同志的介绍。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开始提问。

山西日报记者:

近年来,大同市气象部门在提升气象灾害早期预警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大同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 刘莹莹:

近年来,大同市气象部门通过各类项目建设,新增了45个气象观测站,1个志愿气象站,2个二级辐射站,5个农田小气候站,1套垂直遥感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网平均站间距从2020年的10.4公里缩减至8.8公里。新建2部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9部激光测风雷达,C波段天气雷达升级为S波段天气雷达,雷达监测覆盖面显著提高,极端天气监测能力显著提升。智能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达1公里,时间分辨率达10分钟。天气国家站数据传输时效提高至秒级,数据传输及时率稳定在99%以上。

我们建立了“政府+社会+部门”气象服务联动平台,形成气象发布、媒体传播、部门转发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新媒体传播合力,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有效应对灾害,争取更长准备时间。截至目前,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99.73%,预警提前量343.5分钟。广播、电视、微信、抖音等融媒体气象预警覆盖人群307万。同时,及时完善各级人民政府和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预警信息接收数据库,更新了政府部门预警信息接收人员1675名、气象信息员1868名。编制了大同市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流程图,有效支撑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有序调度。

与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等10余个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加强联合会商,互通信息,做好各类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并充分发挥晋冀蒙三省(区)六盟市、白洋淀流域区域联防机制,明确监视区、警戒区和责任区,共同开展防灾减灾,应对气象灾害。谢谢!

山西法治报记者:

您好,请问近期大同市天气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气象灾害风险?谢谢!

大同市气象台台长 李腊平:

(一)近期大同市天气情况

首先介绍下今年以来(2025年1月1日~3月13日),我市的主要气候特点:降水偏少,气温略偏高,大风略偏多。

全市平均降水量为5.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四成(-35%)。其中,1月显著偏多60%,2月异常偏少97%,3月以来偏少28%。全市平均气温为-6.7℃,较常年略偏高0.3℃。各月气温起伏较大,1月偏高1.5℃,2月异常偏低2.5℃,3月以来异常偏高3.1℃。

根据市气象台的最新预报结果,预计3月18~24日全市天气回暖,气温一路回升,平城区最高气温将冲击20℃,最低气温有望升至0℃以上,但大风日数较多,19~22日和24日全市均有大风天气。从25日开始,受新一轮冷空气影响,全市将出现大风和降温天气。

(二)需要特别注意的气象灾害风险

目前我市已进入春季,全市开始进入春耕备耕阶段。对大同而言,倒春寒、霜冻、沙尘、寒潮、大风等是春季常见的气象灾害,会对农业生产、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倒春寒

气象学上的倒春寒是指每年春季(3月至5月)出现的前期暖后期冷,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每年春季都会出现危害程度不一的倒春寒天气,常常对农作物造成极大影响。大同地区倒春寒天气主要出现在4~5月,容易对杏果造成冻害影响较大。2020年和2021年受倒春寒影响,我市杏树遭受严重冻害,经济损失高达1.9亿元。

霜冻

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指气温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天气现象。霜冻通常出现在秋、冬、春三季,春霜冻是指在春季(通常为3月至5月)出现的霜冻现象。在大同地区,春霜冻通常多发生在春播作物发芽或幼苗期、果树花期等,对作物和果树等造成冻害,影响生长和产量,发生得越晚,对作物的危害也就越大。

沙尘

大同地区春季风沙天气较为频繁,主要有以下特征:

1.风力强劲:大同地区春季常受冷空气和蒙古气旋的影响,风力较大,阵风可达7级或以上,甚至有时会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

2.沙尘天气频繁:由于大风和地表沙尘的相互作用,大同地区春季沙尘天气较多,包括浮尘、扬沙、沙尘暴等不同类型的沙尘天气。

3.能见度降低:沙尘天气发生时,能见度会显著降低,对交通安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谢谢!

大同日报记者:

《山西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已经发布,请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及我市贯彻落实情况。谢谢!

大同市人工增雨防雹中心主任 李雁鹏:

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人工影响天气作为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保障我省水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防灾减灾的“前哨”和“先手棋”。

《山西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经2024年11月22日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并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5章35条,围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主要规定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章为总则,明确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并规定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第二章为组织实施,规定了气象主管机构编制专项规划及年度计划、作业站点建设、作业实施条件和保障措施;明确了作业单位及人员条件、跨区协同作业、公告发布、档案建立,以及加强科技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的转化应用。第三章为安全管理,压实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全链条安全生产责任,明确了设备与弹药运输、存储、年检及报废、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要求。第四章为法律责任,设定了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处罚措施。第五章为附则,对施行时间作出了说明。

后续,气象部门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条例》的贯彻执行:

一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气象部门将加大对依法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宣传力度,结合“世界气象日”“法制宣传日”等重要宣传节点,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对《条例》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各界对《条例》的广泛知晓度,提高社会公众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科学认知度,为《条例》实施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能力建设。落实《条例》相关规定,积极构建组织完善、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责任制度。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和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健全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三是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强飞机作业装备升级,引进高性能作业飞机,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飞机作业水平。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有序推进无人机作业。加强地面作业装备升级,增加地面固定作业点数量和密度,扩大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作业覆盖范围。完善跨行政区域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机制,全面提升空地协同基础作业能力。四是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适应防灾减灾救灾、粮食安全保障、生态保护修复以及重大应急保障等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统筹多部门科技力量,围绕云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进行联合科技攻关,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成效。研究引进人工影响天气新装备、新技术,加强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以上举措,持续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创新能力。谢谢!

主持人:

谢谢李雁鹏同志,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四位发布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春季天气多变,请大家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预警,根据天气情况安排生产生活,注意出行安全。同时,也请各位新闻媒体朋友持续关注我市气象工作,做好宣传报道。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