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召开“千年华裳焕新韵”北魏服饰文化研究与复制成果新闻发布会
4月28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千年华裳焕新韵”北魏服饰文化研究与复制成果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瑶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五一”假期将至,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郑建新同志,大同市服饰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杨雪飞同志,他们将为大家介绍“千年华裳焕新韵”北魏服饰文化研究与复制成果的最新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有请郑建新同志介绍下我市北魏服饰文化研究与复制的做法与成效。
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 郑建新: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值此“海棠花开,春满古都”的时节,我们相聚于民族融合文化地标,共同见证“千年华裳焕新韵”北魏服饰文化研究工程的重要成果。
一、构建三大文化工程体系树立北魏服饰研究新典范
北魏平城是民族融合与丝路文明交汇的璀璨篇章,其服饰文化兼具鲜卑族的雄健气韵与中原礼制的典雅精髓,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鲜活见证。为系统挖掘这一历史瑰宝,大同市文旅局委托大同服饰历史文化博物馆主理,联合大同大学云冈学院、大同市非遗协会等在地机构,中国美院服装学院专家、华东大学服装学院专家、大同历史学者组成的专家团队共同参与历时两年实现三大突破:
(一)学术立基工程
编纂完成北魏服饰理论专著《平城霓裳》,系统构建涵盖服饰形制、纹样考据、纺织工艺的学术体系,构建首部大同北魏服饰理论体系;
(二)文物活化工程
依托云冈石窟壁画、北魏墓葬织物残片等珍贵史料,运用数字化复原技术,首批完成22套标准复制服饰并通过专家审议,实现"从壁画到成衣"的跨越。
(三)场景再现工程
创新开发77套涵盖官吏、商贾、贵族、庶民等阶层的应用型服饰,完整构建北魏社会服饰谱系。其中"胡风翻领窄袖衫""联珠对兽纹锦袍"等典型制式,实证丝路文明交融史实。
二、创新三大赋能路径打造文旅融合标杆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
联合中国美院、华东大学等顶尖院校专家成立"北魏服饰研究中心",搭建"文献考据-数字建模-材料研发"全链条研究平台。
(二)沉浸式文旅体验
联动云冈石窟、大同古城等文化地标,创新推出“如梦大同”"霓裳社火巡游"“北魏服饰沉浸式非遗市集”等特色项目,构建可穿戴的历史文化体验场景。
(三)国际文化对话
提炼北魏服饰中波斯纹样、鲜卑革制等跨文化元素,纳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项目,推动传统服饰文化当代转译。
此次成果发布标志着大同"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取得阶段性突破。我们将持续深化"三维联动"发展模式:
历史维度:启动北魏服饰色彩谱系重建等专项研究
当代维度:开发数字文创、高定时装等衍生体系
未来维度:培育国际历史服饰文化交流平台
让沉睡千年的丝路霓裳,既成为触摸历史的时空纽带,更化作驱动文旅产业升级的新质生产力,为"文化大同"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谢谢大家!
视频:张雁君
主持人:
谢谢郑建新同志的介绍。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开始提问。
山西日报记者:
大同市服饰历史文化博物馆将如何开展研究成果转化工作?谢谢!
大同市服饰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 杨雪飞:
大同市服饰历史文化博物馆在服饰复制过程中,明确规划了从“学术体系、文旅融合、产学研创”三方面的成果转化。
一、学术体系建构
以《平城霓裳》编纂为学术中枢,用完善的图文学术体系传播北魏服饰的内容及意义。文物比对,深度解构云冈石窟供养人服饰、司马金龙墓漆画人物着装等图像史料。文献互证,交叉考订《魏书·礼志》《水经注》等典籍中的典章服饰制度。织物考古,科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纺织品组织结构与染色工艺。数字建模,通过3D技术重建"交领右衽织锦袍""绞缬间色裙"等12种典型制式。使该研究体系逐步填补北魏服饰系统化考证空白,为传统服饰研究提供考古学范式参照。
二、沉浸式文旅场景打造
创新打造“时空折叠”体验矩阵。动态展演应用,在古城内筹划推出《霓裳平城》数字光影服饰秀等项目。交互场景打造,在古城古建街巷,培育设置AR虚拟试衣镜,实现“一秒穿越北魏”。深度体验互动,利用在鼓楼东街、东南邑、柴市角等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培育结艺、织造、布艺等非遗工坊研学课程。通过"展、演、学、购"立体化场景,让历史服饰"可穿、可感、可传承",助力文旅业态升级。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
逐步组建“双核驱动”研究实体。学术内核驱动,邀请国内服装领域的专家、我市的史学专家,共同成立北魏服饰研究所,继续深化北魏服饰研究课题。
产业动力核助推,与北大随机种子研究团队、曹县汉服协会等共同筹建"传统纹样数字库",孵化高定服饰研发线。计划三年内形成"学术论文-专利技术-文创产品"的成果转化链条。
最终,通过三方面的联动,达到文化引领,技艺活化,助力非遗传承的转化作用。
谢谢大家!
山西法治报记者:
此次北魏服饰复制项目对大同文旅发展有何具体意义?未来是否有进一步推广计划?谢谢!
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 郑建新:
这一项目是大同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是大同文旅发展的重要抓手,意义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强化文化认同,通过复原北魏民族融合的服饰符号,结合“如梦大同”等沉浸式演艺,凸显大同“北魏都城”的历史地位;二是提升城市品牌,联动云冈石窟、花木兰IP打造文化古都形象,吸引年轻游客;三是推动经济转型,以文创盲盒、非遗工坊延伸产业链,带动民宿、餐饮等产业增收;四是促进产业升级,结合3D数字人等科技手段,拓展教育、影视等多元场景。
下一步我们计划采取多维策略:一是打造沉浸体验,在大同古城、云冈石窟等场景设计服饰体验馆,结合节庆巡游活化历史;二是数字化传播,开发虚拟IP并通过短视频、元宇宙触达年轻群体,联动热门游戏植入服饰元素;三是延伸产业链,推出联名文创、服饰租赁及非遗体验工坊;四是政策与国际合作,依托文旅扶持政策吸引投资,借“一带一路”平台推动海外巡展;五是深化学术研究,联合高校开发研学路线,夯实文化内涵。
谢谢大家!
大同日报记者:
这些复制服饰是否会面向公众开放体验?如何平衡文物保护与互动需求?谢谢!
大同市服饰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 杨雪飞:
我们始终秉持“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针对复制服饰的开放体验问题,创新推出了“四维分级开放策略”。
一、文物保护维度
文物级复制品,采用与原作完全一致的工艺标准复制,主要用于馆内数字化展陈和学术研究。最终通过3D建模技术,让观众在虚拟场景中试穿北魏华服,既能避免实物损耗,又能实现“零距离”触摸历史。
二、大众体验维度
推出"轻量化体验服饰"产品线,通过结构简化设计推出体验级复制品,这类服饰采用简化版型设计。游客可以穿戴它们拍照打卡,参与我们策划的“北魏霓裳巡游”等主题活动,亲身感受“穿越千年”的沉浸式体验。
三、研学传承维度
针对裲裆衫等标志性服饰开发体验式研学课程,参与者可亲手参与结缨系带结艺制作,植物染色、织锦挑花等多项非遗工艺体验,形成学术性与趣味性兼备的文化传承模式。同时在研学课程中,学生们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北魏历史。
四、产业延伸维度
建立"文物IP-创意设计-数字资产-实体产品"的转化链条,推出"平城衣冠"设计征集,向设计机构开放北魏纹样素材,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
通过构建"学术研究-大众传播-教育传承-产业反哺"的闭环系统,我们既坚守文物保护底线,让标准化复制的服饰既能在博物馆中获得专业呵护,又能以创新形态服务当代生活,真正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理念。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杨雪飞同志。由于时间关系,答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两位发布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