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统计局专场)
9月10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媒体提问。
主持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瑶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大同市“辉煌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统计局专场。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涛同志,市统计局能源与资源统计科科长赵江宾同志,市统计局财经贸易统计科科长陈瑶同志,他们将具体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本场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有请李涛同志介绍情况。
大同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李涛: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大同市统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大同市锚定“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自2021年“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生产,在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文旅融合、城乡建设、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发展韧性持续增强
“十四五”以来,全市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下,始终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一)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600亿元大关,达到1652.1亿元,增长7.4%,为“十四五”开局奠定坚实基础;2022年,全市GDP实现3.5%的增长,总量达到1790.9亿元,净增加138.8亿元;2023年,经济回升势头明显,GDP增长5.1%,总量突破1800亿元,达到1824.6亿元,净增加33.7亿元;2024年,在面对供给冲击和需求减弱等多重压力下,全市经济稳住增长态势,GDP增长2.5%,完成1802.5亿元。截止2025年上半年,全市GDP完成830亿元,同比增长1.9%。“十四五”前四年,全市GDP年均增长4.6%,经济总量较“十三五”末增加424.5亿元,发展韧性与活力显著增强。
(二)人均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人均GDP稳步提升。2024年人均GDP达到5.88万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8259美元,比“十三五”末增加1.46万元,增长21.9%,十四五”前四年年均增长5.1%,较“十三五”末实现显著突破。生产效率同步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十三五”末的9.1万元/人提升至2024年的12.7万元/人,年均增长6.2%,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三)财政实力稳步增强
“十四五”以来,全市财政收支规模持续扩大,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提升。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88.1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53.1亿元,增长39.3%,“十四五”前四年年均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方面,2021年为373.2亿元,2024年增至477.4亿元,年均增长5.3%。其中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以上,2021年民生支出300.3亿元,占比80.5%;2024年民生支出388.2亿元,占比81.3%,财政对民生等重点领域的保障力度持续加大。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十四五”以来,大同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推进,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一)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协调
“十四五”初,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2:39.9:54.0;2024年进一步优化调整为6.7:33.9:59.5。第三产业比重较2021年提升5.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高端服务业占比稳步提高,三次产业呈现“一盘棋”协同发展格局。
(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
“十四五”以来,大同市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特”“优”战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94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55.5亿元,年均增长6.7%;第一产业增加值119.9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28.5亿元,年均增长5.7%。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30.8万吨,较“十三五”末提高7.1万吨,“十四五”期间年平均完成128万吨以上,实现连续十五年丰收。粮食种植面积282.5千公顷,较“十三五”末增加4.1千公顷。设施蔬菜快速发展,2024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5.1千公顷,较“十三五”末增加5.5千公顷;蔬菜产量89.4万吨,较“十三五”末增长55%。畜牧业稳步发展,肉类总产量16.9万吨,禽蛋产量7.5万吨,奶产量39.3万吨,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101.2%、21.0%和38.4%。
(三)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十四五”以来,大同市持续推动煤炭产业“减优绿”,加快智能化、绿色化改造。2024年,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5%,累计建成9座智能化煤矿。煤炭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9.8%,非煤产值占比高于煤炭产值占比0.4个百分点,生产效率和绿色化水平显著提高。“十四五”前四年,全市累计生产原煤6.4亿吨,年均增长4.7%,煤炭生产向集约、高效、绿色方向转变。
清洁能源产业成为工业增长的新引擎。2024年,全市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138.4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末增加61.9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6%。其中,风力发电量81.7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末增加41.6亿千瓦时,总量实现翻番;太阳能发电量56.7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末增加20.3亿千瓦时。晋北新能源基地落地开工,4个32万千瓦独立储能项目建成并网,一批先进储能装备制造项目建成投产,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1755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54%,位居全省前列。
(四)服务业持续繁荣
“十四五”以来,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内部结构不断优化。202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72.1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了266.5亿元,年均增长6.8%。其中,营利性、非营利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餐饮等产业增长迅速。
营利性、非营利性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2024年,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90.5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了67.9亿元;占GDP比重为10.6%,较“十三五”末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53.3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了120.5亿元;占GDP比重为19.6%,较“十三五”末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
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完成117.5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28.8亿元,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餐饮业发展良好。2024年全市餐饮业增加值完成22.9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7.7亿元,占GDP比重为1.3%,较“十三五”末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
三、新动能加速成长,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十四五”以来,大同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1.6%。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3.3%;新能源产业增长17.5%,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25.3倍。装备制造业快速成长,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7%,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7.6%。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6.9倍;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1.2倍;重型装备制造业增长9.3%。“十四五”前四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3%和4.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助力新兴产业发展。2024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114.5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31.7亿元,年均增长8.4%,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较“十三五”末提高3.7个百分点。
(二)数字经济快速崛起
“十四五”以来,大同市深耕“科技赛道”,加快推动“算力之城”建设,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完成66.1亿元,同比增长10.0%,占GDP的比重达到3.7%。截至2024年底,全市算力产业累计完成产业投资超600亿元,投运服务器68万台,城市算力分指数位居全国第3年用电量突破43亿度,大同经济正在逐步由“输煤炭”“输电力”向“输数据”“输算力”转变。
(三)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十四五”以来,大同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融合,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十四五”前四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累计投入3.9亿元。全市签订技术合同481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6008.3万元。创新平台不断壮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18家,创新载体数量稳步增长。
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培育,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2家,比“十三五”末增加47家,年均增长12.9%。专利成果持续增加,“十四五”前四年全市专利授权量合计6391件,年均授权量约为1598件,较“十三五”期间年均授权量增长36.8%;全市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达到1501件,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内外贸易持续活跃
(一)文旅发展势头强劲
“十四五”以来,大同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格局加快形成。2024年,全市A级旅游景区达到35家,6家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1718.7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7.8%、35.3%。云冈石窟建成全省领先的景区智慧化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同时,位列2024年度国家百强5A级旅游景区第三名。大同入选2024年度“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热点城市”和“年度活力之城”。“古城—云冈—恒山”三核引领作用凸显,长城、太行、桑干三带支撑能力增强,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冰雪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文旅品牌活动持续升温,连续举办古都灯会、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云冈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2024年,全市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613.5亿元,较2021年增加458.8亿元,“十四五”前四年年均增长20.5%;接待国内游客6229.9万人次,较2021年增加4970.9万人次,“十四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7%。文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旅游集散中心、智慧旅游平台建成投用,游客体验持续提升,“中国古都·天下大同”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
(二)消费市场活力迸发
消费市场稳步复苏。“十四五”以来,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87.7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132.3亿元,年均增长4.7%。近年来“以旧换新”政策落地见效,升级类商品销售旺盛,限额以上家用电器类、通讯器材类及新能源汽车类分别实现零售额10.8亿元、4.4亿元和15.8亿元。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零售增速达51.9%,消费潜力有效激发,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对外贸易不断拓展。2024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达到45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9%。其中,出口额完成37.7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6%;进口额完成7.3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5.1%。实际利用外资水平不断加强,202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929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3%,较“十三五”末增加4364.8万美元,增长88.6%。大同国际陆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作用充分发挥,建成首个跨境电商自建海外仓,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完成4.8亿元,同比增长132%,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五、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功能显著提升
(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十四五”以来,大同市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功能持续完善。古城保护与修复持续推进,完成古城内数条街巷改造,古城内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历史文化风貌进一步恢复。城市道路建设加快,新建和改造同泉路、南环路等多条城市主次干道,城市路网更加完善。2024年全市中心城区面积1106.4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390.5平方公里。
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24年城市集中供热率99.8%、天然气气化率98.9%、污水处理率98.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较“十三五”末均有所提高,城市功能与品质同步提升。
(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交通网络更加便捷。“十四五”以来,大同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24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77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562公里,形成“两纵三横一环”的布局形态,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全市公路密度达90.6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城乡交通更加便利,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集大原高铁建成通车,大同融入全国高铁网络更加便捷;云冈国际机场成为山西首座支线国际机场,航线数量达到24条,通航城市31个,2024年旅客吞吐量116.9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48.58吨,客货运输实现同步高速增长。
邮政快递业务持续增长,2024年全市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达到1.7亿件,同比增长23.4%;邮政业务总量18亿元,同比增长21.6%,设立各类营业网点1312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1437处。电信业务快速发展,5G网络全面覆盖,2024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28.6亿元;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98.4万户,较“十三五”末增加57.2万户,年均增长4%;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39.3万户,较“十三五”末增加47.4万户,年均增长11%,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一)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十四五”以来,大同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4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4天,PM2.5浓度2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8%,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连续五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国省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劣Ⅴ类水体持续保持为0。桑干河、御河等主要河流生态流量达标率100%,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2024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6%,建成区绿地率4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3平方米,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41.6万平方米,均较“十三五”期间有所提高。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十四五”前四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48.1万亩;生态湿地建设加快,十里河、御河等生态湿地保护成效显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七、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十四五”以来,大同市坚持就业优先政策,狠抓“稳就业、保民生”工作,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全市拓展“农业、文旅、数字服务业、手工业”带动就业四大渠道,累计引育京东科技、科大讯飞等数据呼叫(标注)企业59家,带动2.16万人次就近就地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2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19.75%。全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20.6:24.8:54.6。“十四五”前四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21.2万人,年均新增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8.4万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2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04元,较“十三五”末增加8959元,年均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28元,较“十三五”末增加4718元,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城镇2.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十三五”末的2.92:1缩小至2.63:1,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居民储蓄持续增加,2024年居民住户存款余额5024.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1524.7亿元,年均增长9.5%,居民财富积累稳步提升。
(三)社会保障更加健全
“十四五”以来,大同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范围持续扩大。2024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2.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4.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5.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2.1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2024年全市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2.4万人,发放城市最低保障资金1.3亿元;纳入农村五保供养人数1.4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617.7元和599元,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24年全市普通、职业高等学校4所,高校在校生达到5.16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44.9%;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2.32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25.4%。“十四五”前四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累计投入229.8亿元,年均支出57.5亿元,教育投入持续增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2024年,全市共有文化艺术馆11个,文艺表演团体9个,公共图书馆11个,图书总藏量150.8万册。博物馆29个,档案馆12个。全市共有广播电视台11个,微波站12座,有线电视网10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9.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6%,有线电视用户34.9万户,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2024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2606个,床位20846张。其中,医院108个;卫生院1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妇幼保健院4个。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436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530人;注册护士10672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加健全。2024年,全市有体育场地面积961.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9008个,基础大项场地数量为982个,球类运动场地4387个,冰雪运动场地7个,体育健身场地3206个,大型体育场馆7个。“十四五”期间,成功举办了山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部分赛事、山西省田径锦标赛、山西省滑雪锦标赛、大同国际马拉松赛等多项品牌赛事,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市民健身意识不断增强。
综上所述,“十四五”以来,大同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全市上下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同将以“能源之城、文化之城、算力之城”建设为引领,锚定“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在“十五五”期间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在能源革命、文旅升级、数字转型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续写“能源强市、文化兴市、算力立市”的崭新篇章。
谢谢!
视频:张雁君
主持人:
谢谢李涛同志。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开始提问。
山西日报记者:
刚才的介绍里,我们了解到了大同市在经济结构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方面的相关数据,请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能源供应和新能源产业建设方面的进展情况如何?谢谢!
大同市统计局能源与资源统计科科长 赵江宾:
感谢您的提问。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始终是极为关键的部分。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深入推进,在能源保供稳价、新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一系列政策的精准发力下,全市能源保供工作成效显著。当前,我市能源生产实现稳步增长,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不仅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运行筑牢了能源根基,也为民生需求的充分满足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能源保供方面看,我市作为典型煤炭资源城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主动肩负起保障国家及全省能源安全、稳定经济发展的政治责任,在“稳产保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十四五”前四年,全市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累计生产原煤达6.4亿吨,占到全省累计原煤产量的12.4%,该产量较“十三五”五年累计产量还高出11.6%,彰显了煤炭保供的强劲能力。全市规模以上电力企业累计发电量2115.4亿千瓦时,占到全省累计发电量的12.7%,四年间累计外送电量达1363亿千瓦时,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能源支撑。
在新能源建设领域,“十四五”期间我市以清洁低碳为核心方向,持续优化能源生产结构,推动绿色发展,能源利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市新能源电力总装机容量达940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已超半数,达54%,新能源发电的基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十四五”前四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发电实现大幅增长。其中,风力发电量288.2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期间累计值高出71.9%,年平均增长12.2%;太阳能发电量185.6亿千瓦时,较“十三五”期间累计值高出75.8%,年平均增长3.2%。“十四五”前四年,新能源累计发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总量的比重达22.4%,与“十三五”期间相比,该占比提升了9.7个百分点,全市电力生产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成效显著。2024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以上新能源相关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8%,较“十三五”末增长20%,年平均增长4.7%,直观反映出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已正式走上快车道。
下一阶段,全市将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指引,聚焦能源领域高质量转型,持续扎实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筑牢清洁能源供给基础,坚定不移走好高效利用能源的绿色发展路径,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山西新闻网记者:
请问“十四五”期间大同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如何?两新政策推动下消费数据显现出哪些特点?您对消费增长动力和趋势有怎样的预期?谢谢!
大同市统计局财经贸易统计科科长 陈瑶:
谢谢您的提问。消费不仅关系民生福祉,也关系经济发展。“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扩消费、稳市场工作,把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需求列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特别是近两年,随着两新政策的落地见效,我市消费潜力进一步激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扩内需、稳经济作用明显,消费市场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商贸市场主体方面,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单位数由“十四五”初的537家增加到2024年底的1020家,增长89.9%,年均增加161家。经济总量方面,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87.7亿元,同比增长3.3%。总量规模是“十三五”末的1.2倍,“十四五”期间,年平均增长4.7%,零售额总量跃居全省第4位,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消费市场总体呈现稳步向好态势,为全市经济稳步增长作出突出贡献。
二是以旧换新拉动明显。随着国家“以旧换新”等一系列促销政策的落地实施,有效提升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等商品的消费规模,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提供了一针“强心剂”。2024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5.1%,较“十三五”末提高82.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4个百分点。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3.0%,比上年提高了45.0个百分点,比“十三五”末提高了33.2个百分点;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2%,比上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比“十三五”末提高了5.6个百分点,分别拉动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1.3个和1.7个百分点。
三是线上消费持续活跃。随着新媒体和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线上消费成为拉动全市消费品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兴消费模式不断涌现,进一步拓宽了消费渠道,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2024年,全市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大幅增长,同比增长128.9%,较“十三五”末增速提高77.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8.6%。
四是绿色智能消费渐成风尚。随着消费者对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两新政策实施下,政府也加大了对绿色智能消费的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的产品,绿色智能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中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商品、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及智能手机增速分别为131.3%、71.0%和19.2%。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零售额较上年增长51.9%,较“十三五”末增速提高128.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9.2%。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同时,国家、省市将继续出台一系列促消费、稳经济的政策措施,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便利化程度,为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此外,新兴消费模式的不断涌现和绿色消费的兴起也将为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全市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大同日报记者:
“十四五”以来,服务业已成为我市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的主引擎、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的主阵地。请问,“十四五”时期,我市服务业运行情况如何?呈现出哪些新变化、新特点?谢谢!
大同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李涛: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市服务业持续跑出加速度,总量规模与发展质效同步跃升,服务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在这里,我具体从三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情况:
一是总量突破与主体壮大并进。“十三五”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为805.6亿元,2023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25.8亿元,2024年再增至1072.1亿元,较“十三五”末总量净增加266.5亿元,规模再上新台阶。此外,服务业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截至2024年底,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252家,较“十三五”末增长近1.2倍;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达223.7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10.1%。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规模持续稳步攀升,市场主体爆发式增长,发展质效显著提升,这既彰显了我市服务业发展韧性,也反映了我市服务业发展持续向好的趋势,更折射出居民消费升级与产业生态优化的良性互动。
二是结构优化与业态创新交织。202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升至59.2%,较“十四五”初提高5.5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位列前茅。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行业覆盖面从“十三五”末的22个扩展至29个,管道运输、房产中介、科技推广应用、生态保护治理、居民服务、社会工作和文化艺术等7个领域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从无到有”,14家新增企业年营业收入实现4.8亿元,同比增长18.5%。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提高,服务业与工业加速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升级中作用更加突出,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持续提升,全市服务业已初步形成多元协同的发展格局。
三是贡献提升与数字引领凸显。202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4.3%,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贡献率达107.5%,较“十三五”末提高46.5个百分点,“十四五”前四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6.8%。特别是近年来,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发展大数据、数据标注产业,“算力之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数字产业营业收入实现115.6亿元,占到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49.5%,比重较“十三五”末提高16.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营业收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8.6倍,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年营业收入增长11.7倍,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年营业收入增长23.9%。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显著,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规模以上服务业数字产业四年累计营收近300亿元,年均增长达26.7%。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已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效双升的跨越,不仅以59.2%的GDP占比筑牢经济发展“压舱石”的地位,更通过数字产业爆发式增长、新兴业态持续涌现、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展现出“总量领先、结构更优、动能更强”的鲜明特征。未来随着算力优势持续释放与新业态培育加速,服务业将继续以主引擎姿态驱动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为大同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转型之路注入持久动力。
主持人:
谢谢李涛同志,由于时间的关系,答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三位发布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