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法治引领文物保护实践荣登《中国法治发展报告》
4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25年法治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文物保护法治的大同实践》,报告聚焦大同市法治引领文物保护工作探索实践,从“大同市文物遗产概况”“文物保护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大同市依靠法治强化文物保护的探索”“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层层递进,深入分析了大同市强化法治引领、推动文物保护的实践探索及重要意义。
《法治蓝皮书》指出,大同市通过地方立法、行政执法、司法保障、普法宣传等法治手段,提高了文物保护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拓宽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途径。撰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项目组在文章中指出,该实践是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塑和创新,为今后文物保护法治化路径提供了有益探索,不仅为全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大同市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文物遗产丰富,并致力于通过法治手段提升文物保护水平。首先,在立法方面,为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同市不仅遵循国家和省级立法,还制定更为细化的地方性法规,如《大同市长城保护条例》《云冈石窟保护条例》等,充分体现其地方特色和针对性。其次,在执法方面,大同市强化行政执法力度和手段,建立全面的检查机制与信息化监控系统,确保文物安全。再次,在司法保障方面,其设立专门的文化保护法庭和检察室,并通过公益诉讼等方式增强对破坏文物行为的打击力度。最后,在普法宣传方面,大同市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普法宣传,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并通过“文明守望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法治蓝皮书》指出,大同市将进一步健全法规制度、加强宣传教育、重视能力建设、创新科技手段,不断提升法治引领文物保护的实践效能,擦亮大同文物保护的金名片。
发布会上,从总报告、法治评估、法治创新案例、法治政府建设与政府监管、涉外法治、司法建设和行业管理6个方面进行了成果发布。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法学专家学者,以及部分省市相关单位负责人参会并发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