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新闻发布会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3-07-12 09:01
标题: 大同市召开气象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
文号:
时效:

大同市召开气象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3-07-12 09:01 来源:大同发布
| | | |



7月11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大同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殷雪年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本场新闻发布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气象预报服务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是农业气象预报服务的重要任务。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工作,本场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贾宝春同志,市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刘莹莹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市委市政府新闻中心副主任张志同志也出席今天的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请贾宝春同志介绍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有关情况。

大同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贾宝春:

今年以来,大同市气象局按照省委“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战略部署,围绕市委“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和提升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水平为重点,推进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优质气象服务保障。

一、切实增强做好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重要指示。今年2月13日中央出台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也是连续第19年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要求,特别指出要“研究开展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和“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分区域、分灾种发布农业气象灾害气象信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总体仍处在“靠天吃饭”阶段,乡村振兴与气象关系密切,做好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也是气象作为服务保障型部门的职责所在。

当前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机遇与挑战并存。2022年国务院出台《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些都为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政策环境,与此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气候变暖背景下预报预测的不确定性增强,对气象为农服务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

二、突出服务重点,全面做好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一)着力做好农业生产气象服务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大同市气象局紧跟全市需求和农业生产形势,成立工作专班,发挥专家组作用,压实工作责任,强化服务能力支撑,制定《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在春耕春播、秋收以及粮食作物关键生长阶段,开展分区域、分作物、分阶段、分灾种的精细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定期发布《农业旬月报》《土壤水分监测公报》,适时发布农用、小杂粮、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春耕春播和秋收等气象服务专报,及时提醒防范倒春寒、病虫害、干旱等危害,为农业农村等部门和种植户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面向重点群体做好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综合运用电视、广播、短信、微信、微博、电子显示屏等方式,面向社会公众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传播农业气象预报预警和农业生产气象服务信息。建立种植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机合作社等服务对象清单,向农机手、种粮大户和农机作业管理人员等提供直通式服务。截至2023年6月10日,共发布重要气象信息、气象信息专报、为农服务等各类气象服务材料177期,发布各类预警信号121期,发布气象短信共17.6万余条。针对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大风、冰雹、雪灾、雷电8种气象灾害,完成分区县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

(二)着力提升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近年来,大同市气象局不断增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了精密的气象观测系统。目前全市拥有1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有8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个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2个国家农业气象观测站,125个区域自动站,9个自动土壤水分站,9个农田小气候站,站点覆盖各个乡镇,能够快速提供实时观测数据。

人工增雨作业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已建成已建成飞机增雨基地1个;火箭作业点7个,火箭架11部,增雨烟炉27部。2022年大同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每年通过市政府网站发布《大同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截至6月10日,大同市市县气象部门抢抓有利时机,实施地面火箭和烟炉全方位立体人工增雨(雪)作业,共进行地面作业122次,累计发射WR98型火箭弹131发、点燃烟炉焰条306根;保障大同增雨飞机飞行作业15架次37.5小时、燃放烟条123根。对农业生产工作十分有利,在抗旱增雨、防雹减灾、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大同市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推进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加强面向农村的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工作。去年大同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印发了《大同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大同市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工作细则(试行)》。遇有“重大性、转折性和关键性天气”时,及时向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气象信息。重大天气过程通过电话、政府微信工作群等方式做到第一时间“叫应”地方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建立气象新闻发布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注,广泛、快速传播权威气象信息。建立“政府+社会+部门”气象服务联动平台,利用“政府官媒+社会媒体+部门服务”信息传播综合优势,形成气象发布、媒体传播、部门转发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新媒体传播合力。

及时更新乡镇气象信息员信息,通过基层气象信息员在农村中传递预报、预警信息。以3·23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气象科技活动周”等节点,充分利用新媒体、科普讲座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科普活动,交流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扩大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覆盖面,提升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三)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服务,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同是特色农业大市,市委市政府全方位推动八大特色农业产业振兴,大同市气象局创建“黄花产业气象服务模式”,组建精细化气象服务团队,通过气象服务团队开展黄花生长全周期基础研究,研发“大同黄花特色产业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建立气象服务团队与种植园区专家合作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室服务模式,建设气象服务工作站。制作《黄花气象服务专报》,以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发布,对相关部门、黄花合作社和农户提出建议和防御措施。

大同市气象局以“做好黄花产业气象服务模式”作为突破点,市县上下联动,在阳高杏果、天镇设施蔬菜、云州黄花、广灵小米、浑源黄芪、左云小杂粮、灵丘有机旱作物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气象服务中推广应用,助力乡村振兴。

(四)着力增强科技支撑,提升现代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通过建立“大同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科研创新团队,加强农业气象试验能力建设。通过大同农试站发挥农气试验基地作用,开展农气观测。积极参加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和省科技厅的黄花科研项目,与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农业大学高寒作物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建立联动机制,发挥双方优势,形成互补促进的合作形式,紧密结合大同气象事业发展的特色与需求,开展农气观测标准、作物品质气象服务研究,有效提升了现代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三、继续全面做好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大同市气象局印发了《2023年度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方案》,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

(一)全力做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持续提升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根据作物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优化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任务,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切实提高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能力。推进完善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体系。提升预警精细化水平,完成暴雨预警信号调整工作。提升农村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水平。开展农村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区划,强化农村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举办“气象科普进乡村”活动,提升农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继续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积极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扩大增雨(雪)覆盖范围和受益面,实现“保丰、增绿、减灾”目标。完善农村防灾减灾部门合作机制。完善与农业农村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加大与农业、科技、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合作,扩大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覆盖面。

(二)不断提升现代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重点做好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开展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构建我市主要粮食作物全生育期无缝隙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进一步做好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机手等重点用户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提升“特”“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继续开展“特”“优”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做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深入挖掘我市优势气候资源,推动开展宜居城市等气候品质评价服务。

(三)持续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研究

加强农业气象试验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大同农业气象试验站的业务支撑和科研能力。

(四)继续做好驻村帮扶工作

市气象局认真落实各项驻村帮扶重点任务,继续发挥气象部门独特的技术和资源优势,着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避免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大同市气象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重要论述和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工作举措,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做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做出气象部门应有的贡献!

主持人:

谢谢贾宝春同志的介绍。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开始提问。

山西画报记者:

大同市今年盛夏期间(7~8月)的气候趋势如何?谢谢!

大同市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刘莹莹:

盛夏是我市降水的高度集中期,降水量占夏季降水量的76%,占全年降水量的46%。根据预测,2023年盛夏,全市平均降水量163.4毫米,较常年同期(181.5毫米)偏少0~2成,各地降水量介于155.7~176.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0~2成。全市平均气温22.9℃,较常年同期(21.4℃)偏高1.5℃,各地平均气温介于21.7~23.4℃之间,较常年同期偏高1℃~2℃。

尽管盛夏期间大同全市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但局部地区仍可能出现短时暴雨过程,可能引起山洪、城市内涝等灾害,建议有关部门提前做好防汛排涝等工作;气温总体偏高,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过程,可能发生阶段性气象干旱,农作物生长区须做好高温热害及防旱准备。

山西法治报记者:

今年入汛以后,大同市高温天气明显增多,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高温天气?谢谢!

大同市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刘莹莹:

1、穿着吸汗透气、宽松的衣物,帮助身体散热。

2、空调不宜开得太低,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摄氏度为宜。

3、关注大同市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预警,出行做好防晒,紫外线最强、温度最高的时段尽量避免外出,避免在11:00—15:00暴露于阳光下太久。

4、少量多次饮水,避免饮用含有大量酒精、糖分饮品,以免造成水分流失。

大同日报记者:

夏季是强对流天气的高发季节,如何做好强对流天气的防范?谢谢!

大同市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刘莹莹:

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并伴有雷暴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灾害性天气。

防雷电:

1、雷雨天气时,人不要在田地劳作,不要靠近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大树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大树下避雨;

2、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打手机;

3、不能使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在郊外或露天操作时,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锹等。

防大风:

1、加固围板、广告牌、棚架等临时搭建物;

2、机动车和行人应减速慢行,注意观察。

防冰雹:

户外行人立即到安全地方暂避。

防短时强降水:

1、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地坑;

2、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当汽车熄火时,人千万不要在车上等待,要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3、当遇到泥石流时,要向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侧山坡跑,切不可顺着泥石流沟向上游或下游跑,更不要停在凹坡处;

4、当遇滑坡时,不要顺坡跑,而应向两侧逃离;当遇到高速滑坡无法逃离时,不要慌乱,如滑坡成整体滑动,可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体。

主持人:

谢谢刘莹莹同志。由于时间的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贾宝春同志的情况介绍和刘莹莹同志的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希望新闻媒体持续关注、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引导广大农民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对农业气象预报服务的信任度,为进一步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