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新闻发布会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4-12-02 16:28
标题: 大同市召开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文号:
时效:

大同市召开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4-12-02 16:28 来源:大同发布
| | | |

12月2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主持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大同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委市政府新闻中心主任 殷雪年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本场新闻发布会。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聚焦人民健康主线,强力推进的重大民生工程。为深入了解我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进展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大同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海东同志,市卫健委体制改革科科长王勇同志、市卫健委医政医管科科长宋英文同志,市卫健委中医药管理科科长张国华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本场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有请王海东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大同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王海东: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们一直以来对我市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下面我代表大同市卫健委向大家介绍我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工作的进展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利于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利于解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主动践行省委赋予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重大使命,把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前期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目前,全市110家医院实施DRG实际付费,县域实现全面覆盖,病种覆盖率达94.1%,住院基金支付比例达90.9%,实现了“四个全覆盖”,DRG试点医院例均费用降幅达15%以上,有效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在全市公立医院推行新时期“枫桥经验”并印发《大同市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从6个方面22条举措、27个评估指标进行标准建设,重点聚焦急诊急救、住院诊疗、日常门诊的医疗服务全流程,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看病就医中的堵点和难点问题。通过“一融二通三提升”三步走发展战略,对全市14个卫健系统信息化平台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实现了区域内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稳步推进电子健康卡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覆盖,实现了全市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一码通”诊疗、“一站式”便捷支付及智能化对账服务功能,智慧医院建设更进一步。对就医流程实施信息化再造,印发《大同市“一次挂号管三天”就诊模式实施方案》,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充分利用大同“双十六条”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知名专家进行技术帮扶,与150余名国内高层次医学专家或博硕士开展交流合作,建成15个省级专家工作室。通过上述举措,切实方便了患者就医,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

今年9月,我市被确定为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试点城市。示范项目的成功申报加速了“大同处方”的落地开花,将为我市乃至晋冀蒙周边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结合我市医疗卫生实际情况,依据《山西省大同市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我们着力推进“3727”战略行动部署,即“三大部分、七项计划、二十七个行动”,整体布局“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因地制宜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三大部分;实施晋冀蒙医学新高地登峰、县级医院能力提挡升级、医疗服务体系提质培优、三医协同改革联动攻坚、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公立医院管理提能增效、智慧医疗赋能信息融通七项计划,全面推进二十七个具体行动,通过一揽子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牢牢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构建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谢谢大家!


视频:张雁君

主持人:

感谢王海东同志的介绍。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朋友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山西日报记者:

大同市公立医院如何通过示范项目实现高质量发展?谢谢!

大同市卫健委体制改革科科长 王勇:

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体检,影响群众的获得感。卫健系统将以“调结构、补短板、促均衡、提能力”为目标,实施“3727”战略行动,抓住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最为突出的三个方面进行布局与解决,降低区域患者外转率,做好人民健康“守门人”。

一是聚焦“医院看得了病”谋发展,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结合市域外转诊疾病谱,努力提升市县临床专科、科学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精准推进重点医疗资源能力提升计划;着力破解市级公立医院发展瓶颈,创新实施市级龙头医院错位发展,补齐临床专科发展短板,推进医学高峰计划落地。使全市疑难危重疾病救治能力显著提升,力争实现“大病不出市”。

二是聚焦“患者看得起病”抓改革,促进三医协同发展治理。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高位统筹推进“三医”协同治理,深化公益性改革,完善公立医院经济政策,推进药、价、保、薪联动改革,创造性落实“两个允许”,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三是聚焦“群众愿意来看病”优服务,全面提升群众就医体验。加快互联网智慧医院及全市域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三医”数据共享融通,推广流程最优、效率最高、体验最好的“行云流水”式诊疗模式,切实增强医疗机构吸引力和群众就医获得感。

谢谢!

山西法治报记者:

示范项目为期三年,三年后大同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谢谢!

大同市卫健委体制改革科科长 王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深化医改纳入全市转型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积极打造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立医院治理能力,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市财政2023年用于卫生健康方面的支出约18亿元,“民生含金量”的不断增加,使人民生活“安全网”越织越密、越兜越牢。

此次示范项目的成功申报,更加坚定了我们改革和发展的决心,也为健康大同建设提供了新优势、新动能。力争到2026年,全市基本建成优质高效、体系完整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医院运行模式通过技术创新、管理革新和服务更新调整升级,实现医院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示范带动作用充分显现,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较大提升,为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打造一个大同新样板。在专科能力提级上,力争总体达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8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2个,打造名医工作室50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10个,市级中医优势专科15个,名中医工作室20个。柔性引进国家级临床领军团队达到20个,开展区域新技术新项目达到20项。三级公立医院的病例组合指数(CMI值)达到1.15、出院患者四级手术比例达22%、平均住院日7.8天、四级手术占比达22%,同级检查结果互认率100%。在整体排名上,公立医院整体发展达到晋冀蒙长城金三角先进水平,全市参加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医院至少1家达到A级以上。

谢谢!

山西科技报记者: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水平与一个地区相应的医学专业诊疗能力及医疗质量水平息息相关,大同市如何通过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助推医院提升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谢谢!

大同市卫健委医政医管科科长 宋英文: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是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卢东亮书记多次对我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提出“让医院看得了病、老百姓看得起病、愿意来看病”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是我市推动建设高水平医疗保健体系的工作主线。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临床重点专科是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重要基础。通过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可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带动区域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均衡发展,助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见效。我市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为根本目的,注重结合医疗机构自身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专科和优势专科,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医疗服务需要。同时,我市长期将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作为实现健康中国、健康大同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提升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服务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健康大同战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与管理,市卫健委制订了《大同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一是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反映最突出的健康问题作为出发点,聚焦死亡率、外转率“双高”的疾病,对标国内、省内一流医院和专科,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医疗服务需要;二是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依据我市区域经济、交通、人口分布、疾病谱等情况,统筹考虑辖区内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医疗机构的临床专科能力基础和发展定位,指导各单位细化明确临床专科建设方向和任务,逐步构建区域内优势互补的临床专科群;三是坚持提升能力为方向,依据国家和省临床重点专科规划发展方向,持续从发挥特色技术、关键技术突破、提高诊疗水平、扩大服务能力、拓展辐射作用、学术地位影响、人才队伍培养、技术创新发展、医疗质量安全等方面加强建设,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优化临床专科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近3年来,我市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及市五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先后获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今年上半年,组织遴选出6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同时在第三季度成功获批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进一步完善了我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重点专科梯队建设体系,重点专科建设工作跻身全省第一梯队。特别是今年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正式落户大同,将有八千万左右的经费用于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必将对我市医疗系统整体能力的提升以及各级临床重点专科的筑基、强化、拔高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今后,我们将结合本地疾病谱和临床专科能力基线情况,围绕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专注于提升区域重大疾病诊疗水平和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积极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在医疗技术、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等方面领跑全省的优势专科群,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谢谢!

大同日报记者:

我市是如何推进基层中医服务能力提升的?谢谢!

大同市卫健委中医药管理科科长 张国华:

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持续推进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是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重要体现。

为深入贯彻落实《建设中医药强市实施方案》,市卫健委联合八部门制定《大同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从七个方面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着力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服务能力,持续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公平性。

一是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发挥县级中医医院龙头带动作用,全部设置治未病科室,同时有效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疗和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任务。10所公立中医医院80%达到二级以上,6所县级中医医院60%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二是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条件。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馆,积极提升40个中医馆内涵建设,鼓励在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

三是推进基层中医药人才建设。每年持续开展30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为基层培养高素质中医药骨干人才。支持开展基层西医学习中医人才培养和培训,鼓励“西学中”人员开展中医药服务。

四是改善基层中医药人员发展环境。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进修学习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建设中医师带徒师承基地,选取35名高年资中医老师培养124名中医爱好者。凡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中医类别医师,可提前一年参加相应专业的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经中医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可直接参加全科医学(中医类)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

五是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乡镇卫生院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今年积极推进“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在浑源、灵丘开展适宜技术培训483人次。

六是完善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优化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和技术规范培训和指导,围绕儿童、老人、慢病管理等提升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力,0-36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为72.18%。

七是广泛推动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将中医药科普知识和《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作为健康教育重要内容加以推广。充分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式,扩大中医药优质科普内容的覆盖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居委会、乡村群众活动场所等,建设40个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

近几年,中央、省、市加大了中医药发展政策和资金支持,2024年下达资金约1000万元,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较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提供中医药保障。

谢谢!

主持人:

谢谢张国华同志。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四位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希望新闻媒体朋友积极宣传我市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为推动我市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