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新荣区专场)

11月6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新荣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主持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 曹广涛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大同市“辉煌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新荣区专场)。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新荣区委常委、副区长孙利生同志,新荣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祯同志,新荣区交通运输局局长靳海龙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十四五”以来新荣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本场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请孙利生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大同市新荣区委常委、副区长 孙利生: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我代表新荣区委、区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新荣经济社会发展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四五”以来,面对深化改革之艰、动能转换之难、民生保障之重,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重大战略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新荣实际,解决难题破除障碍,加快推进“三区建设”,积极培育“1+2+3”产业体系,推动实施“就业优先、基础提质、生态有为”三大民生工程,经济社会呈现多点突破、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县域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呈现新变化。可以说,“十四五”时期是新荣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下面,我从六个方面介绍:
一是经济有量有质,基础更加坚实。“十四五”期间,我区转变发展理念,既重增长之量,更重发展之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十三五”末到2024年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53.6亿元增加到68.4亿元,年均递增5.0%;固定资产投资从37.13亿元增加到55.8亿元,年均递增10.72%;工业产值从64.8亿元增加到107.68亿元,年均递增10.72%;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1.93亿元增加到3.06亿元,年均递增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3.5亿元增加到16.66亿元,年均递增5.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8454元增加到36204元,年均递增6.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299元增加到15321元,年均递增7.91%。三大产业结构由8.2:56.6:35.2调整到15.2:26.7:58.1,结构明显优化。
二是工业体系重塑,动能更为强劲。“十四五”期间,我区提质量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聚增量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以省级的新荣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引擎,倾力打造转型发展的新高地,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聚链集群成势,实现突破性发展。隆基光伏组件、锐华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一批在省市有影响力的重点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运行。锡纯半导体正在建成省市知名的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基地;山西天钠开辟负极材料新领域,实现由锂电池向钠电池的拓展延伸;中联零碳大数据等项目落地开工,填补了算力产业的空白。园区企业由“十三五”末的46户增加至166户,净增120户,新增产值25.52亿元。同时,我区坚持产业协同共进、互带互补,在园区外围布局发展风、光、储能等绿色产业,晋电国恒风力发电等6个新能源发电储能项目建成并网,特别是中鑫电联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完全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截至2024年底,全区发电总装机规模由“十三五”末的48.7万千瓦增至138.5万千瓦,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两山”转化的新荣路径,搭建起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架构。
三是农业稳底厚盘,振兴更有底气。“十四五”期间,我区多措并举,兴农助农,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粮食饭碗越端越牢,截至2024年底,新建高标准农田4.18万亩,发展有机旱作农业4.4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0.8亿公斤以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愈发坚实,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17亿元,投入衔接资金3.8亿元,实施产业项目348个,带动脱贫人口增收。现代农业质效并举,13家农业龙头企业被评为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华进薯业成功挂牌“晋兴板”;小杂粮作物产量达到0.44亿公斤,入选山西省重点小杂粮种植和12个重点油料基地之一;猪、牛、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9.27万头、4.1万头、17.25万只、65.52万羽。
四是城乡面貌蝶变,发展更具潜力。“十四五”期间,我区一体推进城乡建设、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增量提质、扩面延伸、跃迁焕新,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成形。乡村建设方面,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精品示范村2个,提档升级村25个,农厕改造921座;“长城一号旅游路”260公里主线、支线建成投运,“四好农村路”改建166公里,串联起了沿线长城、古堡、乡村民宿、温泉养生、特色种植等产业,形成宜游宜养的生态廊道、古今融合的文化廊道、连城带乡的致富廊道。城市建设方面,改造提升区址主干路7条14.95公里,居民区巷道56条,新建4处“口袋公园”,集中维护修缮600余个地下管道井,改造31座沿街公厕,开通了免费环区公交,城市品质提档升级。御河西路(滨河路)北延工程基本完工,集大原高铁大同北站关键性控制工程完成建设,预留设站条件,为市区北部区域产城融合发展、物流商贸繁荣夯实了根基。
五是生态有底有色,绿色更赋活力。“十四五”期间,我区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有为,新荣引以为豪的生态“家底”持续巩固发展。国土绿化水平全面提升,人工造林1.2万亩,退化林修复1.5万亩,森林乡村建设4个,种植油松115万株,榆树10万株,全区森林覆盖率、绿化率从“十三五”末的24.04%和39.67%提高到26.06%和42.52%。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降低到3.27.PM2.5平均浓度降低到24μg/m3,优良天数增加到331天,优良天数比例为90.4%,三项主要指标排名均位于全市前列。三个城镇水源地和四个乡镇水源地均达到饮用水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美丽新荣底色更加鲜明。
六是民生普惠共享,可感更兼可及。“十四五”期间,我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先后投入民生资金44.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3.87%,承办的省市民生实事、民生政策和区级民生实事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10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8.5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稳定在95%以上,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26亿元,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镇新增就业1498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777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16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各位媒体朋友,借此机会,我们诚挚地邀请大家多来新荣走一走、看一看、坐一坐,与热情好客的新荣人民一起传递新荣声音、讲好新荣故事!谢谢!
视频:张雁君
主持人:
谢谢孙利生同志。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开始提问。
山西日报记者:

“十四五”期间,新荣区推动实施了“就业优先、基础提质、生态有为”三大民生工程,请详细介绍一下新荣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举措,来推动民生工程落地的?谢谢!
大同市新荣区委常委、副区长 孙利生:
感谢您的提问。新荣区委区政府历来把民生工作作为全区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我区从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入手,从制约发展的瓶颈短板入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历史欠账,不断缩小公共服务差距,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一是在补齐短板上持续用力。针对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完善路网交通,投入资金15.44亿元完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和“四好农村路”路网,打造乡村振兴东西环线,改造提升入区通道整体环境,推动街面亮化和环境美化。开展环境整治,集中整治32个脱贫村、东西环线和沿长城旅游公路村庄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农村“四乱”2369处,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24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设施5处。升级民生设施,改造区址4台锅炉,实现区址供热全覆盖,同步实施京能集中供热、华润管道燃气入区、老旧小区分类改造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二是在民生保障上持续用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医保服务。全区范围内建成30个基层医保服务站,形成了15分钟医保便民服务圈,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监测户、脱贫户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提升报销便捷度。全区定点医疗机构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开通123家,开通率100%,农村低收入人口等困难群体省内住院合规综合报销比例平均达到80%。开展结对帮扶。深入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工作,全区1326名各级干部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提供各类救助服务1274次。
三是在社会事业上持续用力。推动高质量就业,“十四五”期间,我们通过“精准服务+技能提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多维发力,积极推动“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累计培训各类劳动者4961人,新增技能人才1291人。医疗资源扩容提质,与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合作关系,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专家坐诊、技术指导、远程会诊常态化,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镇卫生院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86个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改造,村级医疗服务阵地标准化全覆盖,诊疗环境大幅改善,基层诊疗条件显著提升。改善教育办学条件,完成新荣一小、新荣中学提质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区职业技术中学建设(一期)工程和新荣中学新建食堂、运动场及附属设施项目,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下一步,我区将持续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推进民生事业,聚焦群众所盼、所急,让更多政策、资金惠及于民,推动我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谢谢!
黄河新闻网记者:

新荣经开区作为新荣区转型发展的新高地、新引擎,请问过去的几年,在转型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谢谢!
大同市新荣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赵祯:

感谢您的提问。新荣经开区2019年批复成立,“十四五”期间,在市区两级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先行先试、破题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基础设施还是营商环境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2022到2024年连续三年在全省省级工业类开发区考核中位列“优秀”等次。
一是聚焦产业抓项目,产业规模有了新突破。“十四五”初期,我们立足自身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形成共识,确立了以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能源与清洁能源为主导,以高端装备制造、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为辅助的“2+2”产业发展路径。并围绕产业布局,精心打造链核企业、充实链上企业、延伸关联产业,先后签约落地54个项目,总投资103.578亿元。形成了以碳基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电池负极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光伏组件制造、充电桩制造、大数据算力、新型储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矿机、煤机、机电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集群,以汽车拆解、固废处理、废钢渣循环利用为主的环保产业集群。产业集群集聚、链式发展的能级实现跃变。
二是聚焦基础抓建设,承载能力有了新突破。我们以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为支撑点,全面铺开建设路、电、水、网。十四五期间,累计建设城市道路3.416公里,铺设供水管道29.347公里、污水管道12.786公里,新建及迁改电力线路21条。花园屯新材料产业园隆基标准化厂房、中央大道、5号路东段、污水处理厂、2个电力开闭所、生活用水给水加压泵站、工业用水加压泵站建成运行,7号路、连接线道路工程即将竣工,贯通市区的3号南延道路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古店物流园区横三、纵四道路工程开工建设;得胜转型示范工业园区电力工程、供水管线和加压泵站建成运行。开发区成立前基础设施空白的状况大为改观。
三是聚焦创新抓培育,经济实力有了新突破。我们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厚植基础的发展思路,积极为企业搭建科研成果转化、金融对接服务、人才合作交流等各类平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十四五”以来,驻园企业由“十三五”末的46家增加至166家,“四上”企业由9家增至23家(工业18家,非工业5家),规上工业企业由9家增至18家,高新技术企业由4家增至9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家、省级研发中心2家、市级研发中心7家。截至2024年底,开发区规上工业产值由“十三五”末的48.76亿元增至74.28亿元,增量25.52亿元,年均增速11.11%;税收收入由3125万元增至11393万元,增量8268万元,年均增速38.18%,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攀升。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中央和省市区的发展战略,锚定目标不放松,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市、全区高质量发展再作新贡献!
谢谢!
山西科技报记者:

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新荣区在交通方面取得哪些成果?谢谢!
大同市新荣区交通运输局局长 靳海龙:

感谢您的提问。五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让交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的重要嘱托,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三区建设”,以“畅、安、舒、美”为目标,全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运输服务提质增效、行业治理提能创新,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交通运输动能。
一、路网体系实现“质效双升”,内外联通能力显著增强。
我区始终坚持以“四好农村路”和“长城一号旅游路”为双引擎,统筹推进交通路网“主动脉”与“毛细血管”协同建设,全力构建“外通内联、安全便捷、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交通体系。累计投入资金15.44亿元,高标准建成260公里“长城一号旅游路”,串联沿线长城古堡群、自然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有力推动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同步改建166公里“四好农村路”,使得群众出行更加便利和畅通。目前,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81公里,其中县道218公里、乡道518公里、村道297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16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如今,一条条“致富路”带动产业发展,一批批“幸福路”改善民生福祉,一道道“景观路”激活乡村旅游,真正让群众出行更顺心、运输更高效、增收更有路,在“走得顺、走得安、走得富”中真切感受到交通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建设了云中伴山、塞尚驿站、木兰小镇、花仙谷、凤栖谷、得胜堡等八个各具特色的驿站或村镇,影响不断扩大,带动作用明显,有效拉动了民宿、农家乐等农村新业态经济发展。布局发展了一批小杂粮种植加工、色彩农业及设施农业等极具新荣地域特色的产业;带动周边农户1650多人就业,全区农产品加工收入“十四五”期间达32.24亿元,产业集聚效应不断释放和增强,沿线63个村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二、路网管养实现“精细长效”,全生命周期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我区结合本地实际,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改革方案,全区11条县道、75条乡道、166条村道全部设立了路长公示牌,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公路县、乡、村三级路长制”。通过推行路长制”,新荣区健全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构建了职责明确、齐抓共管、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形成了路联管、路全管、路共管、路常管的农村公路发展格局,“十四五”农村公路管养率达100%,全区农村公路优良率91.77%,全区农村公路优良率不断提高,不仅助力了当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路网运营实现“服务升级”,民生出行体验与通行保障水平成效凸显。
近年来,我区以路网运营“服务升级”为主线,围绕有效整合资源、公交线路优化、站点布局完善持续发力,在民生出行体验优化与通行保障能力提升上下足功夫。我们全面开通和持续完善全区公交运营网络,不仅投入新能源公交车辆改善乘车环境,更推行乘客免费乘坐政策,大大减轻居民出行成本;同时积极探索城乡客运一体化运营模式,整合了资源、提升了效率、保障了安全;新建标准化候车厅56座,覆盖社区、学校、乡镇等重点区域,有效解决了群众晴晒雨淋的候车难题。同时,利用候车站点打造党建宣传阵地,释放了党建新动能,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在绿色交通转型方面,我区大力实施老旧货车淘汰和新能源车辆更新行动。“十四五”期间,累计淘汰高污染老旧货车936辆,从源头上降低了道路安全隐患与尾气排放;截至目前,全区清洁能源货车占比已从“十三五”末的50.7%提升至80.5%,实现跨越式增长。通过“政策惠民+服务提质+绿色转型”的多维发力,既让路网运营的民生温度触手可及,也为交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人享其行,物畅其流”这个美好愿景,努力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荣篇章中展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
谢谢!

主持人:
谢谢靳海龙同志,由于时间的关系,答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三位发布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三晋通
大同政务
晋公网安备140200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