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35200010/2025-00114
信息分类: 部门动态
发布机构: 大同市财政局
发布日期: 2025-04-21 08:30
标题: 大同市肉牛养殖保险调研报告
文号:
时效:

大同市肉牛养殖保险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5-04-21 08:30 来源:大同市财政局
| | | |

肉牛养殖产业作为大同市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民增收、保障肉类市场供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此次调研结合大同肉牛养殖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实际情况,总结优化肉牛养殖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形成具有大同地方特色的肉牛养殖保险发展模式,并结合大同市肉牛养殖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多主体、多角度、多地域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符合大同市肉牛养殖保险的方案建议,旨在完善和优化大同市农业保险体系,提升大同市肉牛产出的数量与质量,保障大同市肉牛市场供给。

一、大同市肉牛养殖基本情况及保险现状

(一)政策背景与产业概况

1、政策导向

根据《山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山西省“十四五”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要求,我市将肉牛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2023年市委提出深耕“四大赛道”战略,明确要求“稳猪、强牛、兴羊、促禽”,肉牛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2、产业规模

大同市羊养殖主要品种为杜泊羊、胡羊、小尾寒羊、萨福克羊等品种的肉用杂交改良品种,繁殖性能、肉用效率逐年提升,羊饲养量连年保持稳定增加。2023年,全市羊出栏137.4万只,同比上涨了8.6%,羊肉产量2.1万吨,同比上涨了9.4%,整体位列全省第三位。2024年上半年,全市羊出栏量72.28万只,出栏量同比5.72%。预计2025年全年羊出栏量达到223万只,到2027年,计划达到286万只,整体羊产业具备较为长远的发展前景。

生产数据: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产业呈现“三阶段”特征:2010-2016年平稳增长(出栏量年均增速2.12%),2017-2019年调整恢复,2020年受疫情冲击存栏量同比下降11.1%,2023年全市肉牛存栏15万头,出栏8.1万头,牛肉产量4.8万吨。通过政策调整和产业扶持,肉牛养殖呈现稳中向好态势,肉牛产业已成为推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区域布局:云州、阳高、天镇、左云四县区存栏量占比72%,云州区以4.2万头,占比28%,形成规模化养殖集群。

经营主体:现有规模养殖场(户)126家,年出栏500头以上企业18家,占总出栏量的45%。

(二)肉牛养殖保险发展现状

1、保险产品推出

大同市依托财政补贴政策,初步构建了保费分担机制。以《山西省“十四五”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市级财政联合保险机构推出肉牛养殖险种,保险肉牛每头保险金额参照当地饲养成本,单位保险金额8000元,基准费率5%,单位保费400元。承保数量的确定按实际养殖数量承保。由市财政补贴40%、县(区)财政补贴40%,养殖户承担20%,有效降低了养殖户参保门槛。

2、试点区域覆盖

目前,肉牛养殖保险为平安财险大同中心支公司独家创新险种,根据晋财金〔2023〕56号文件规定,给予三年创新保护期,试点期限为2024-2026年,试点区域为云州区、左云县和阳高县。2024年肉牛养殖险共计承保546.04万元,为23户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08亿元,承保数量总计1.3万头。

3、科技应用探索

对于肉牛养殖保险,平安财险引入牛脸识别等技术,建立肉牛信息数据库,提升承保和理赔效率,落实承保、理赔“双精准”政策,但技术实施难度较大,处于标准化体系探索过程中。

二、大同市肉牛养殖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产品供给不足

1、险种单一,覆盖不全

我市现有肉牛养殖险保险产品,缺乏针对不同生长阶段和特殊风险的专项险种。参考临汾市肉牛养殖保险,其投保牛分为犊牛、育肥牛和基础母牛三类,保额及费率各不相同,保费由财政和参保农户共同承担,其中农户自负20%,省级财政根据当年预算安排和市级申请下达引导资金进行补贴,剩余部分由市、县级财政各自承担50%。

2、保障水平偏低

肉牛养殖险保额上限8000元/头,低于市场平均养殖成本约15000元/头。部分养殖户认为现有赔付标准难以弥补实际损失,参保积极性受挫。

(二)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1、农户认知度低

投保群体中,中老年养殖户占比高,对保险条款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因操作复杂放弃投保;大部分养殖户对保险条款、理赔流程不熟悉,部分农户误将保险视为“额外负担”;部分养殖户依赖经验养殖,对现代风险管理工具接受度低,认为“靠天吃饭”是常态,保险意识薄弱。

2、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由于缺乏有效宣传引导,部分养殖户存在“重投保、轻管理”倾向,甚至隐瞒牛群健康状况,加剧保险公司经营风险。

3、宣传途径单一

对于乡镇及偏远地区,宣传手段单一,依赖村级广播和纸质手册,信息传递效率低。

(三)政策协同性有待加强

1、财政补贴机制不完善

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周期长,部分县域因资金压力大难以落实配套资金,导致保险推广受阻。此外,针对新型险种的补贴政策尚未明确,制约产品创新。

2、跨部门协作效率欠缺

农业、财政、金融等部门在数据共享、政策衔接上存在壁垒。例如,疫病监测数据未与保险机构实时对接,影响风险评估精准性。

(四)技术应用滞后

1、信息化水平不足

投保、核保、理赔流程仍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下。AI识别等技术仅在少数试点应用,尚未形成全域覆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保险公司及政府部门缺乏熟悉农业保险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科技应用推广缓慢。

2、数据支撑薄弱

缺乏统一的肉牛养殖数据库,保险公司难以准确评估区域风险,导致费率定价僵化,差异化不足。

三、大同市肉牛养殖保险发展建议

(一)创新产品设计,提升保障能力

1、制定专项发展规划

由省级财政牵头,联合农业、金融部门出相关肉牛保险实施方案,明确产品创新、财政补贴、技术应用等目标。

2、优化补贴机制

建立动态补贴调整机制,对养殖规模大、参保率高的县域加大资金倾斜;设立“保险创新基金”,支持开发疫病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型产品。

3、推出差异化险种

针对犊牛、种公牛、运输风险等开发专项保险,设置阶梯式保额和费率。例如,疫病保险可设置“基础保障+附加赔付”模式,满足多样化需求。

(二)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参保意愿

1、构建多元化宣传网络

利用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制作通俗易懂的保险科普内容;组织“保险进村”活动,邀请理赔案例农户现身说法。

2、强化基层培训

联合畜牧部门开展“保险+技术”双培训,将保险知识融入养殖技术指导,提升农户综合抗风险能力。

(三)健全协同机制,凝聚发展合力

1、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由财政局牵头,定期组织农业、金融、保险机构召开协调会,解决数据共享、政策衔接等问题。

2、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委托高校或智库对保险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动态评估,为政策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四)推动科技赋能,提高服务效率

1、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

整合养殖数据、疫病监测、保险信息,构建全市肉牛养殖大数据中心,实现投保、核赔全流程线上化。

2、推广智能技术应用

财政补贴支持保险公司采购电子芯片、AI识别设备,加快探索肉牛“保险+科技”的创新模式,引入先进的生物技术或科技手段助力肉牛养殖保险的发展,可通过普遍推广“牛脸识别”技术,利用AI识别,建立牛脸信息数据库,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使肉牛养殖保险的业务开展更加规范高效。

发展肉牛养殖保险是保障大同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通过创新产品设计、加强宣传推广、健全协同机制、推动科技赋能等方案,破解当前肉牛发展瓶颈,为养殖户筑起风险屏障,助力打造京津冀优质畜产品供应基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