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政策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3-11-01 09:48
标题: 关于印发大同市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3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文号:
时效:

关于印发大同市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3年行动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11-01 09:48 来源: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 | |

各县(区)人民政府,大同经开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大同市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3年行动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0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大同市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3年行动方案

为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推动提升经济竞争力,抢抓“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机遇,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溢出效应,更好发挥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根据《山西省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3年行动计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赋予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重大使命和要求,聚力建设山西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进一步帮扶服务业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全市服务业提质增效。

二、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恢复发展

(一)商贸服务业

1.加快推动消费回暖升级。盯紧重要节点促消费,针对假期等消费旺季,鼓励各大商圈、商贸企业开展好各类促消费活动。在全市开展“晋情消费·high购大同”汽车消费促进活动,发放汽车消费补贴。组织开展夜间经济促消费活动,鼓励商家延长夜间营业时间、打造特色消费地标、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让城市拥有更多烟火气。打造地标性特色夜经济步行街,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各类“烟火气”空间场所,推进规范夜市经营,探索实行包容审慎市场监管,不断优化夜间消费营商环境。(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促进住宿餐饮业恢复发展。举办年度主题为“城市烟火气餐饮新经济”的2023国际(大同)美食文化节,吸引周边省市游客到大同体验参与,提升城市影响力,拉动我市餐饮消费再上新台阶。继续推动刀削面生产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推进左云白羊大地、新荣快康宝、云州花倾城3家大型刀削面生产企业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推出新产品,不断开发网适产品,尤其是小而精的便携式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市商务局负责)

3.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打造御东百盛商圈,促进新领域消费融合。开展步行街(商圈)促消费活动,推动凯德世家广场步行街提升品质,激发城市消费新活力。推动商贸与文旅、乡村振兴联动,立体式促进消费增长。做大做强大同市家具、建材、药品等产品线上交易。(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推进乡村e镇建设。扩大电商购物、物流服务、互联网应用等社会服务下沉农村,有序建立农产品电商销售网络,加强产品网络品牌化建设,形成产业发展基础好、产品上行能力强、电商基础完善的乡村e镇培育发展格局。构建“产业+电商+配套”生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体系贯通发展。充分利用全市10个县(区)益农信息社,形成完善的信息进村入户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建立服务资源融合共享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体验等各项服务。(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邮政管理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5.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落实家政服务领域助企纾困政策,做好家政服务脱贫和返贫风险人员稳岗返岗。加强家政服务业标准化推广、家政服务品牌建设,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市商务局负责)

(二)文化旅游体育业

6.提振文旅消费。持续实施“好邻居多走动”活动,深化与重点客源地交流,积极融入京津冀“朋友圈”,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打响大同文旅品牌。面向京津冀晋蒙在校学生及旅游专列、研学旅游推出优惠奖励政策,助推文旅市场复苏。(市文旅局负责)

7.加快景区提质升级。深入实施龙头景区梯次打造培育计划,推动A级景区倍增。支持恒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市文旅局负责)

8.深化文旅业态融合。扎实推进文旅康养旅游,集中打造1个文旅康养集聚区,集聚一批星级酒店、精品民宿、特色文创、旅游服务、康养等市场主体。持续发展休闲旅游,推进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建,打造新型旅游消费业态。全面发展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多种业态,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文旅产品品质。(市文旅局、市民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9.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实施旅游安全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三提升”行动。强化A级景区动态管理,加强对星级饭店的引导和管理,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实施导游素质提升工程,畅通导游投诉渠道。积极推进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市文旅局负责)

10.丰富体育文化生活。围绕重要节庆和时间节点,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打造群众身边体育健身圈行动,加快实施11个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工程乡镇/街道项目。(市体育局负责)

(三)养老服务业

11.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山西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市级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强化农村养老服务,开展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抓好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运营。(市民政局负责)

12.实施社区养老服务提升工程。实施8个城镇社区幸福养老提速工程,不断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创建20个智慧康养示范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精准的区域养老服务。积极发展社区食堂、老年餐厅,持续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社区养老服务“1251”工程,壮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态,培育养老服务品牌。(市民政局负责)

13.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面向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到2023年年底,健全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机制。(市民政局负责)

(四)托育服务业

14.完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大力推进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县县全覆盖项目建设,每个县建设1所80-150个托位的示范性公办综合托育机构,确保全省民生实事项目落到实处。(市卫健委负责)

15.持续开展托育服务试点示范活动。深入推进托育服务试点示范活动,积极推进全市托育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建设。2023年争取新增1个省级托育服务示范机构。(市卫健委负责)

(五)房地产业

16.推进“保交楼、稳民生”工作。积极落实房地产相关政策,用足用好保交楼专项借款政策工具,加强专项借款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协调金融机构跟进配套融资,落实阶段性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已售逾期难交付商品住宅项目及时建设交付,稳妥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人行大同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同监管分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7.推动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积极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对接,出台公积金贷款新政策,扩大公积金覆盖范围。鼓励有需求的缴存职工申办组合贷购房。加快发展改善性住房,促进商品房销售市场企稳回暖。(市住建局负责)

三、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

(六)交通运输业

18.提升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做好能源物资运输保障,提高“公转铁”承接能力,开发培育多式联运产品和示范工程,提高我市大宗货物的运输能力。(市交通局负责)

19.推动航空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航线网络,打造连接国内主要枢纽机场间的空中快线。挖掘发展通用航空的基础优势和后发活力,逐步形成具有大同特色的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两翼齐飞”的产业链格局。(市交通局、市通航产业发展与服务中心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0.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围绕加强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目标,不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智慧物流建设和物流数字化转型。组织社会物流统计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我市参统企业社会物流统计工作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重点行业。扎实推进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提质工程,持续优化农村寄递网络,更好满足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寄递需求。(市工信局、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七)金融业

21.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促进贷款合理增长,持续支持实体经济。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用好各类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碳减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人行大同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同监管分局、市金融办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2.加大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指导金融机构针对企业特点开发动产抵质押和信用贷款产品,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用好现有小微企业贷款担保、贴息、风险补偿等融资配套机制,为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运输物流等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增信增额。(人行大同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同监管分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3.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持续推进企业上市“倍增”,发挥企业上市“绿色通道”作用,加快推动更多优质企业挂牌上市。积极开展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入企服务,做好上市后备资源挖掘和培育工作,完善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持续推动资本市场县域工程试点工作,引导金融资源向县域下沉。(市金融办、人行大同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同监管分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4.加强基金合作交流。积极争取省级天使投资基金、上市倍增基金投资大同市符合条件的企业。探索补齐风投创投短板,吸引优质基金管理人来同创业。建立年度市级投资基金项目库,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市金融办、市财政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八)科技服务业

25.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推进大同市区域类综合性中试基地加快建设,积极融入京津冀,与中关村管委会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争取承接国家实验室任务。依托高速飞车省实验室推进高速飞车中试基地建设,探索高速飞车创新成果转化机制,逐步推进高速飞车“中试基地+产业园区”模式。(市科技局负责)

26.发展培育科技孵化载体。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次孵化体系,继续推进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荐申报3家省级众创空间。(市科技局、市发改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7.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省级质检中心。积极在计量检定校准、食品药品特色农产品、工业能源产品检验监测、特种设备检验等领域扩充检测范围,发展一站式服务,增强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提升检验检测认证公信力,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认证活动监督抽查。(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28.强化创新企业培育。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增强服务意识。积极贯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高企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税收优惠等方面做到“应享尽享”。(市科技局负责)

29.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推动我市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建设大同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对接,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或行业发展。(市科技局负责)

(九)信息服务业

30.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持续推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申请数字经济专项资金,推动企业开展ITSS、CMMI等企业服务能力认证。培育我市优秀工业软件产品。(市工信局负责)

31.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实融合、数智赋能,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积极拓展数字融合应用新场景。聚焦教育、能源、交通、金融、制造、通信等重点领域,组织企业积极申报省级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试点。继续推动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等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顺应“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战略要求。(市工信局负责)

(十)高端商务服务业

32.支持人力资源服务发展。深化人力资源市场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规范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告知承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兴办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推动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网络招聘、人才培训、高级人才寻访和测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管理咨询等新兴业态。(市人社局负责)

33.做大做强会展品牌。充分发挥省级会展业发展专项奖补资金作用,重点建设1-2个具有国家影响力的本土会展品牌,积极引进品牌展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海口消博会、北京服贸会、上海进博会、南宁东盟博览会等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博览会,推动我市会展业走市场化、专业化道路,促进会展产业逐步增强、市场经营主题蓬勃发展。探索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办展新模式。(市商务局负责)

34.推进商务咨询发展。积极发展法律服务业,优化配置法律服务资源,逐步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支持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发展,强化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市司法局、市住建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节能环保服务业

35.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与储能、氢能等重点领域,谋划布局一批重点科技项目,推动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我市节能环保领域科技创新水平。(市科技局负责)

36.探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托管管理模式。扎实开展环境服务业财务统计调查工作,完成年度我市环境服务业财务统计调查数据审核和上报工作。探索开展“环保管家”在大气、水、土壤、固废等领域的服务项目,对环保疑难杂症进行把脉问诊,提出“问题诊断”报告,不断降低企业的治污成本,提升园区和企业的环保管理水平。(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十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37.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把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的重要服务方式,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小农户的农业作业环节需求,发展单环节托管、多环节、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模式,扩大托管服务覆盖面。2023年力争全市托管面积达到160万亩。(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8.完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服务主体延伸产业链条,提供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耕种防收、产后贮藏加工销售,构建完整完备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全产业链服务。加快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设施设备、扩增服务内容。(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9.培育农业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服务主体发挥优势和功能,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特”“优”农业转型。积极申报农业生产托管省级优质服务主体,组织实施好创新试点服务组织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发展非营利性服务业

40.加强企业工资调控。落实最低工资标准政策,落实2023年企业工资指导线,明确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上线及下线,指导企业合理增加职工劳动报酬。指导企业和劳动者开展工资协商。(市人社局负责)

41.保障工资支付。在预算安排、执行和资金拨付上,优先保障工资支出。县级工资预算纳入“三保”预算审核范围,指导县级优先足额保障工资支出。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保障监测预警,确保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市财政局、市人社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业态

42.强化数字化赋能。推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赋能。开展电子商务主体培育工程,引导骨干电商企业做大做强网络零售。培育电商直播产业生态,开展电商直播基地创建,发展电商营销新模式。加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推进图书馆等数字化建设。(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3.推动融合化发展。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业发展,鼓励满足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展面向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引导农业生产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涉农物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机租赁等为农服务产业。(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4.推进集聚区建设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培育。抓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立足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谋划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的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试点。重点培育我市重点物流园区提升技术能力,加强集散能力,完善公共服务。(市发改委负责)

45.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积极开展“标准化+”行动,推进云冈研究院旅游服务国家级、天镇保姆家政服务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推动市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推动标准化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增强品牌发展意识,培育具有大同地域特色的服务品牌。(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六、强化服务业发展保障措施

46.持续强化助企纾困。各县(区)、市直各部门要积极落实好国家、省及我市稳经济、促消费各项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好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增值税留抵退税、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六税两费”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确保企业应享尽享。对商贸流通、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等行业持续加大助企纾困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政策的操作性和实效性。鼓励通过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手段,帮扶重点领域服务业市场主体活下来、稳定住。(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金融办、人行大同市分行、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交通局、市住建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7.深入开展十大行动。推动加快消费回暖升级、乡村e镇培育、网络货运发展、金融服务业提质增效、房地产市场稳投资扩消费促转型、数字化场景拓展、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文旅体高质量发展、养老惠民提升、加快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十大行动开展,制定实施方案,以精准有力举措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纵深发展。(市商务局、市交通局、市金融办、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文旅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8.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聚焦商贸、文旅、康养、交通、科技、信息等服务业重点领域,促进市场主体全面提升,加快培育服务业领军龙头企业。加大规下企业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快速成长,对年度新增纳入统计部门一套表平台统计的服务业调查单位,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由省财政负担50%,市县(区)按财力情况负担另外50%。(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9.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发展,鼓励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国际性展会,开拓国内外市场,获取国际订单。推动大同跨境电商综试区加快建设,壮大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充分利用省、市跨境电商扶持政策,鼓励支持现有跨境电商企业积极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发挥我市跨境电商综试区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引导传统外贸企业逐步拓展跨境电商业务。(市商务局负责)

50.健全机制强化落实。各县(区)、市直各部门要将服务业加快恢复发展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大力推进,强化调度,压实责任。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坚持按月常态化调度。服务业各工作专班要发挥好行业领域牵头抓总作用,进一步优化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行业调度分析,细化行动举措,加强行业指导。各县(区)、市直各部门要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时间节点上,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重点解决好制约服务业恢复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市服务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县(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