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2022年第3期
P. 37
·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3/2022 大同市人民政府公报
性定位,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压实 库、恒山水库、十里河水库和文瀛湖水库等生
工作责任,加快新技术应用,不断提高作业能 态 关 键 区 位 , 因 地 制 宜 开 展 人 工 影 响 天 气 作
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益,为全方位推动大同 业,让水量丰起来,发挥其在水源涵养、水土
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保持、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库增蓄
(二) 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基本建成组 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围
织完善、技术先进、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人 绕大同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探索开展改善空气
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 质量的人工增雨 (雪) 科学试验。(责任单位:
平大幅提升,建立健全全市统一指挥、统筹布 市气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
局、协同作业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体系。 局、市水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空中云水资源监测和开发能力取得重大进展, (五) 做好应急保障服务。完善多部门参与
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显著 的应急保障工作机制,应对森林防灭火、重污
增 强 , 科 技 创 新 更 加 高 效 , 体 制 机 制 更 加 完 染天气,以及干旱、冰雹等事件,积极开展针
善 。 实 现 人 工 影 响 天 气 作 业 “ 全 方 位 、 全 时 对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根据重大活动需要,
段、全覆盖”,力争年人工增雨 (雪) 能力达 1 建立人工影响天气演练和联动作业工作机制,
亿立方米以上,实现“保丰、增绿、减灾”。到 保障重大活动顺利开展。(责任单位:市气象
2035 年,人工影响天气的增雨防雹效能和趋利 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
避害效益更加显著,总体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先 生态环境局、市军分区战备建设处,各县区人
进行列。 民政府)
二、做好重点领域服务保障 三、增强基础业务能力
(三) 助力农业“保丰”。完善气象和农业 (六) 提升监测能力。优化人工影响天气重
农村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干旱、冰雹多发区的 点作业区域探测装备布局,推进桑干河流域双
多部门应急联动,加大增雨防雹作业力度,促 偏振或相控阵天气雷达项目落地,建设云州区
进粮食稳产增收。围绕农业“特”“优”战略, 天气雷达,建设大同移动式毫米波测云雷达、
针对农牧交错带示范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 地基微波辐射计、移动式 X 波段双偏振多普勒
建 设 , 开 展 干 旱 、 冰 雹 等 灾 害 评 估 和 区 划 工 天气雷达、移动式低对流层风廓线雷达、微雨
作,科学调整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布局。重点 雷达及 GPS 火箭气象探空系统,建设冰雹微物
推 动 黄 花 、 畜 牧 、 设 施 蔬 菜 、 有 机 旱 作 (杂 理结构分析实验室,布设恒山梯度气象监测设
粮)、中药材 (黄芪)、杏果等八大特色农业产 备,升级改造地面 50 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监测设
业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降低气象灾害风险 备,严密监视过境天气形势,为人工影响天气
和损失,促进农民增收。(责任单位:市气象 云水资源监测预警、指挥作业和效果评估提供
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人 基础支撑。(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
民政府)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
(四) 助力生态“增绿”。围绕涵养“华北 政府)
水塔”,大同 “生态长廊建设”,针对桑干河、 (七) 提升指挥能力。延伸现有气象业务系
御河、十里河、南洋河、壶流河和唐河等流域 统链条,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业务水平,建
修复工程,册田水库、孤峰山水库、赵家窑水 设市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 (分中心),构建
·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