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大地庆丰收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同活动综述
金秋时节,云中大地叠翠流金,五谷丰登。火红的高粱映衬着农民的笑脸,金黄的谷黍描绘出丰收的壮美画卷。9月23日,以“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同市主场活动,在左云县管家堡乡长城小镇隆重启幕。这场集科技展示、文化展演、品牌推广、产销对接于一体的盛会,不仅奏响了城乡共庆、共享丰收的欢歌,更集中展现了大同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崭新气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
主场活动亮点纷呈
左云主场活动紧扣“农民主体、农业主线、农村主场”,以“科技赋能+品牌增效+文旅融合”为核心,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亮点纷呈的活动,打造出了全市庆丰收的标杆和样板。
主场活动巧妙融合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开仓入粮”仪式上,无人机编队载着新收获的粮食飞向粮仓,既延续传统祈愿习俗,又展现科技助农新成果。“大同好粮”丰收大集汇聚52家企业、300多种特色农产品,从“浑源正北芪”到“阳高红”西红柿,区域公用品牌集体亮相,彰显大同农业品牌建设成效。
在“五好”成果展示区,同谷58号、晋黍9号等优质品种,马身猪遗传资源保护成果,以及秸秆综合利用产品等,系统展示了大同在种业振兴、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创新突破,清晰勾勒出大同农业向绿色、循环、高效迈进的发展路径。
“食全食美”丰收乡宴区,油炸糕、炖羊肉等大同特色美食香气四溢,让人沉浸式体验“舌尖上的大同”。同步进行的电商助农直播,通过镜头将优质农产品及其背后的丰收故事传递出去,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联动促销。
全域联动共享喜悦
丰收的喜悦不仅限于左云县。全市各县区围绕“一县一品牌、一业一特色”,在丰收季期间策划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形成了全域共振、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浑源县第四届恒山黄芪采刨节上,名优特产集中展销,“浑源正北芪·对话老字号”活动邀请知名药企共谋黄芪产业发展,推动其向终端消费市场转型。
云州区以广场舞大赛欢庆黄花丰收,召开黄花产业总结表彰大会,并通过“红领巾走进丰收节”主题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知农爱农的种子。
阳高县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汇聚文艺演出、种粮大户表彰和“阳高味道”品鉴,让“阳高红”西红柿等特色产品再度擦亮品牌。
天镇县将文化惠民送到基层,并协办古长城公路自行车赛,以文体旅融合方式庆祝丰收。
灵丘县赵北乡的农民运动会,将农耕元素融入体育竞赛,拔河、“能源赵北”等项目趣味横生,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精气神。
市级活动延伸触角,“大同好粮进社区”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选购优质农产品;
大同市首届农民体育健身大赛在云冈区杨家窑村举办,搬运南瓜接力跑、浑水摸鱼等比赛项目妙趣横生,农体文旅深度融合,引领了文明乡风。
节庆效应持续放大
此次丰收节系列活动不仅营造了庆丰收、享丰收的浓厚氛围,更成为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平台。线上线下的联动展销模式,让“大同好粮”走进更多家庭;农耕文化的创新展示,增强了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科技兴农成果的集中呈现,展现了大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成果展示的“大平台”:从主场的“五好”展示到各县区的特色农产品“擂台”,集中呈现了我市在种业振兴、绿色农业、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取得的扎实成效,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地生根。
——城乡消费的“连接器”:线上线下联动的展销模式,有效打通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线下大集人气旺,线上直播销路广,“大同好粮”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在火热消费中得到进一步提升,直接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文化传承的“活课堂”:无论是威风锣鼓、书画创作,还是农民运动会、非遗展示,都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和优秀的乡土文化。农民从生产的参与者转变为文化的展示者和传播者,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秋风送爽,硕果盈枝。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我市以成功举办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为契机,充分展现了“千万工程”经验在云中大地的生动实践。
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上下将继续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砥砺前行,在广袤的田野上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