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砥砺前行 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山西实践③】筑牢生态底色 绘就三晋新绿


祁县昌源河森林康养基地景色怡人。

护林员在安装鸟巢。

太原市野生鸟类放归行动现场。

大同市云州区忘忧谷房车露营度假区受到周边群众青睐。

华北豹种群数量全国居首。

褐马鸡种群数量达1.9万只。

云雾中的中条林海宛若仙境。

运城市盐湖生态湿地水丰草盛。

游客在太岳林局大南坪中心林场生态体验基地游玩。

沁源县王陶乡花坡风景区美不胜收。图片由省林草局提供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三晋大地正以生态之变勾勒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图景。作为华北水塔、京津冀的水源涵养地、“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山西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生态安全保障、生态空间优化、生态经济培育、生态生活践行四大领域持续发力。从吕梁深山的造林现场到汾河岸畔的湿地乐园,从荒山变“聚宝盆”的民生故事到空气“变现”的碳汇实践,三晋大地正以久久为功的韧劲,让生态底色愈发厚重,让“山西好风光”的画卷在新时代铺展得更加壮阔。
构筑生态屏障 绘就山清水秀新画卷
9月30日,运城市盐湖区黄河流域防护林屏障建设工程(二标)项目现场一派繁忙。35度的陡坡令机械无法施展,造林工人们弯腰挥锹,一坑一苗、一土一水,将一株株油松、侧柏幼苗植入陡峭的山地。身后,5万余株新苗已在荒坡上连成错落的线条。这是运城市国土绿化的缩影,更是我省全域推进生态修复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以来,我省始终将生态安全放在重要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扩绿、兴绿、护绿”为主线,构建“全省域统筹、分区域施策”绿化格局,高位推动“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年均营造林超400万亩。数据见证变迁:2021年—2023年,我省人工造林面积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沿黄19县(市)及省直林局经营区实现基本绿化;防沙治沙任务提前完成,初步建起晋北古长城沿线防风固沙生态屏障,防沙治沙考核连续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生态修复不仅要“量”的积累,更要“质”的提升。多年来,我省坚持科技赋能,全方位构建多层次、复合型、稳定性强的森林生态系统。目前,全省建成14个国家级林草科研平台、37处国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和25处种质资源库(圃),审(认)定391个林草良种,80余项适用技术落地转化,为生态修复提供“科技密码”。
9月初,秋季草籽成熟。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群生态守护者正忙着为生态修复“储粮”。这些保护区的科研技术骨干带着密封采集袋深入荷叶坪亚高山草甸,小心翼翼采集蒲公英、地榆等15种本土草种。“这些草籽是修复退化草甸的‘密码’,能为后续育苗、播撒等提供最适配的本土种质资源。”工作人员王建萍捧着装满草籽的密封袋,眼神里满是珍视。
生态安全不仅在于山林,更在于碧水。9月,《黄河流域(豫晋陕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签订,以风陵渡大桥国控断面为补偿断面,构建“保护责任共担、流域上下游共治、生态效益共享”治理格局。协同机制背后,是我省水环境的持续跃升:2024年,全省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4.7%,其中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1.5%,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三类水质,黄河干流(山西段)连续3年保持二类及以上水质;海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连续2年达到100%。
优化生态空间 守护万物共生新格局
“看,是中华斑羚!”今年9月,五台山景区监测队员从红外相机记录的画面中首次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斑羚。镜头里,这只“岩壁舞者”饮罢溪水,踏着崖壁从容离去,白色喉斑与黑色背纹格外鲜明。如今,华北豹、苍鹭等野生动物在这里频频现身,红外相机记录下的不仅是生灵百态,更是山西生态空间持续优化的生动答卷。
生态空间的优化,始于严格的保护与科学的规划。我省紧抓资源保护要务,探索“林河联动”,完善“河湖长+、林长+”机制,创新“林长+检察长”联动执法模式,构建“天上看、地下查、网上管”森林资源监控体系,持续提升全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今年1月,我省可持续生态系统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通过世界银行评估,争取贷款1亿美元,成为当前国内唯一获批该项目的省份;亚洲开发银行技援项目“汾河支流候鸟迁徙及湿地保护支撑体系研究”也正有序实施。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空间的核心载体。我省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管,创新构建“批管建用”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与标准化建设,让生态系统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得到悉心守护。目前,全省野生动物达543种、野生植物达2743种;2024年以来,监测到5种新记录野生植物、4种新记录野生动物,3万多只水鸟来晋越冬,“生态家谱”不断丰富。
“孩子玩得不想走,芦苇丛里拍水鸟也不用滤镜,这就是家门口的生态乐园。”10月2日,介休市民闫琦明带着孩子在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游玩。作为全省保护汾河、改善汾河水质的示范典型,该湿地公园有332种植物、155种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湿地是生态空间的灵动坐标。我省制定修订《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约谈制度等。全省现有湿地21.50万公顷,建成63处湿地公园,洪洞汾河湿地、山阴桑干河湿地先后跻身国家重要湿地行列。今年,我省持续推进大同桑干河湿地申报国际重要湿地。
古树名木是生态空间的“活化石”。在晋城市城区,通过GPS定位、“一树一档”建档、统一设置保护碑牌,全域古树名木实现数字化管理全覆盖。我省现存古树名木超过10万株,一直以来,我省持续构建古树名木保护标准体系,对全省古树名木分级、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努力让千年古树承载乡愁、焕发新生,为生态空间增添温度与厚度。
培育生态经济 激活绿富同兴新动能
“荒坡变‘聚宝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致富,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9月19日,陵川县西岭村村民李跃进笑着说。2016年,在帮扶政策支持下,西岭村44户村民率先种植308亩连翘,村里提供培训与补贴;如今,连翘每亩年收入稳定在5000元,绿色产业让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西岭村的蝶变,是我省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脚本。近年来,我省秉持“提质、兴业、利民”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富民经济,开辟群众增收渠道。截至2024年,全省干果经济林总面积达1800万亩、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647万亩、花卉产业达11.78万亩。2024年林草产值达715.72亿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6%以上,绿色经济已成为乡村振兴新支撑。
因地制宜布局经济林,让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我省突出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建设核桃、干鲜枣、仁用杏、花椒山楂、沙棘连翘五大优势产区,培育215家重点林业加工企业,打造稷山板枣节、芮城花椒节等品牌特色节庆,提升“山西林果”知名度;同时,搭建销售平台,2024年度干果商贸平台核桃交易金额43.63亿元,山西林特产品馆截至2024年底累计销售额达1亿元、位列全国第二,山西核桃首次出口蒙古国。
多元发展林下经济,让林地变身“增收田”。我省出台林下经济发展指南,规划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林区、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区、中南部盆地防护经济林区、太行山土石山水源涵养林区,推广林药、林菌、林下养殖等多元模式。2024年,省级投资完成1.14万亩林药种植,林下经济产值达33亿元。洪洞县万安镇枣坪村田欣家庭农场在核桃树下养土鸡,农场负责人张书安算起收益:“鸡吃杂草昆虫,饲养成本降一半,鸡蛋卖价高一倍,年纯收入六七万元,鸡粪还能肥田,一举多得!”娄烦县白道村则通过6000亩林地发展柴胡种植,村民有土地流转金、务工工资、年底分红三笔收入,人均年增收5000元,昔日因煤炭枯竭陷入困境的村庄变身生态富民村。
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的融合,让“好风光”变成“好经济”。我省围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打造111家国家森林康养试点,串联59个打卡点形成10条精品线路。偏关县在黄河沿线治理荒山、植绿增绿,打造“一河五渡五金花”风情小镇,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平陆县张店镇依托风口山森林资源,推进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打造“农文旅融合”模式,让游客在吸氧洗肺中感受生态之美,让村民在旅游服务中实现增收。
践行生态生活 铺展低碳宜居新图景
10月14日,晋中市榆次区文华街“口袋公园”,老人们围坐聊天,孩子们追逐嬉戏。“以前这里是垃圾场,现在出门5分钟见绿,带孩子游玩有了好去处!”居民杨瑞琴的感慨道出了我省城市绿化带来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省推进“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建设,利用城市边角地等打造“口袋公园”“小微绿地”,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绿色空间融入日常生活。
生态改善的成效写在每一寸清新空气里。2024年,我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30,实现7年连降;优良天数比例74.2%,PM2.5平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69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5年前4个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六项主要污染物与2024年同期相比均呈下降趋势,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2.4%,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晋城市构建“15分钟健身圈”,将城市绿道与健身步道相结合,让市民在清新空气中享受运动乐趣。
低碳生活与循环利用是生态生活的关键词。古交市马兰镇1.2万亩油松林间的碳汇监测塔实时传输数据,这片林子每年可创造40万元碳汇收益,实现空气“变现”。昔阳县富邦肥业通过高温裂解、生物转化等核心技术,将富含硅、磷、钾等元素的煤矸石转化为高效环保的腐植酸肥料。“我们的生产线实现了固废资源化,目前已接到来自新疆、海南等地的意向订单,未来,产品不仅走向全国,还将反哺本地农业,推动农田提质增效。”煤基固废肥料化中试车间负责人陈晓颖说。
全民参与是对生态生活的贴心守护。“捡起一片垃圾,收获一河清澈!”8月17日,太原市汾河湿地公园内晨光与彩旗交相辉映,百余名志愿者共同参与2025“益起行益起动——守护河道一公里(太原站)”环保公益活动。活动中诞生的15名“市民河长”,将成为常态化“生态哨兵”。“洁净了河道,更播下了环保种子。”志愿者高逸轩的话,道出了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自觉。从企业减排到市民护河,从候鸟护飞到绿色出行,全民共建共享的生态保护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在践行“两山”理念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如今,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我省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弘扬右玉精神、塞罕坝精神,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山西,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不负绿水青山 写好生态答卷
“让一泓清水入黄河”“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在三晋大地转化为生动实践。近年来,山西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全流域治理到产业低碳转型,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厚植生态底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系统治理,守护黄河安澜生态屏障。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省份,山西把黄河流域作为生态建设的主战场。通过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治理成效日益显现。平朔煤矿生态修复、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为全国样板;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从2019年的54.5%提升至2024年的91.5%,全省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汾河入黄口断面水质保持优良,“一泓清水入黄河”从愿景照进现实。实践充分印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协调,是实现高水平生态保护的必由之路。
产业转型,激活绿色低碳发展引擎。山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产业结构从“一煤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变。一方面,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煤炭、焦化先进产能占比分别达83%、100%,智能化煤矿数量领跑全国;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目前全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突破50%。这些探索以创新为笔、绿色为墨,既描绘出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发展新路径,也奠定了山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生态惠民,谱写“两山”转化实践新篇。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岢岚县49万亩沙棘林,“种”出生态富民大产业,“酸溜溜”带来“甜蜜蜜”;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途风景如画,带火了农家乐、露营地,美了乡村、富了村民。山西林草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总产值达715.72亿元,各类自然保护地累计接待游客4048万人次,总收入26.78亿元。事实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答卷,书写在青山绿水间;幸福答案,绽放在百姓笑颜中。
绿水青山可触可见,“金山银山”可感可及。今日之山西,青山叠翠、碧水潺潺,生态底色愈发厚重。太行山麓、吕梁山巅、汾河两岸,“绿色版图”持续扩容。“十四五”以来,全省完成营造林2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2.22%,人工造林面积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这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坚定。
青山不语,自有回响;绿富同兴,未来可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西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更加昂扬的姿态,继续执稳生态之笔,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书写更多精彩篇章,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山西力量。
特写1
乡土树种“育”新机
“今天得把50个无性系的叶片都采齐,每株要测苗高、地径,叶片得选大小适中的,差一点都会影响后续实验。”9月29日清晨,在太原开往襄汾县的火车内,省林科院林木良种培育研究创新团队的韩丽君正和同事周帅、陈思核对采集数据清单。
一走进皂荚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试验田,韩丽君三人就立刻开始采集叶片,测量苗高、地径和新梢生长量等工作。橙黄色的皂荚与墨绿色的树叶间漏下阳光,将三人额角的汗珠映得晶亮。经过一上午的忙碌,满满一保温箱叶片被小心翼翼收好,这些“绿色样本”傍晚就会被带回太原的实验室。“花期时,我们每天还要实时观测记录花的形态,采集不同时期的花部组织,分析生长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的含量,为良种选育积累数据。”韩丽君介绍。
作为兼具“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功效的特色树种,皂荚的选育之路是省林科院林木良种培育研究创新团队深耕乡土树种的缩影。今年,该团队斩获“第一届山西省创新争先奖”。这份荣誉背后,是团队十余年围绕全省生态需求开展的技术攻坚。“立项要贴紧林草生产,良种良法更要服务全省生态大局!”国家林业草原华北乡土树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团队负责人郝向春对科研方向有着明确的目标。
针对我省“三北”防护林、黄河“几字弯”绿化等重大工程中乡土树种少的难题,团队成员踏遍全省,摸清15个乡土树种的“家底”,构建起覆盖山西全域的“多点多库”种质资源保存体系,选育出“帅丁”等40多个良种,使全省国土绿化中乡土树种应用率显著提升。
“林以种为本,我们的研究得围着市场需求转,跟着林农期盼走。”郝向春的话在岚县沙棘基地有了生动注解。依托团队研发的“晋棘1号”“晋棘2号”良种及高效栽培技术,当地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沙棘种植7万亩,年增收2000万元,带动5155名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夜幕下,省林科院实验室灯火通明。韩丽君团队将白天采集的皂荚叶片分装烘干,这样的工作每半个月就要进行一次。而在全省各地,团队培育的11.6万余株珍稀苗木已在全省12个监测样地扎根,300余亩野外回归林正悄然改善着当地一方生态。
从选育乡土树种良种,到建成两大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解决“三北”防护林工程的良种短缺问题,到守护南方红豆杉等极小种群植物,这支科研团队正用科技力量,让乡土树种焕发新生,为山西筑牢生态底色贡献力量。
特写2
科技护林“绘”生机
10月16日清晨,秋霜初降的黑茶山林区被镀上一层金辉。山西省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管护员温玉成踩着落叶穿梭林间,手中的巡护终端实时标记轨迹,望远镜掠过泛红的林梢,目光在枝叶间仔细搜寻:“你看,这是斑头雁迁徙歇脚的痕迹。去年还在湫水河边发现了凤头 繁殖地,证明生态是真的变好了。”
百里外的办公室内,黑茶林局保护利用科科长程志莲正紧盯智慧林草平台。屏幕上,33个管护责任区的巡护数据实时跳动,红外相机传回的画面里,褐马鸡群低头啄食,羽毛在光影中泛着光泽。“以前巡护靠腿、监测靠眼,现在‘空天地’一体防护才给生物多样性装上了‘安全锁’。”她滑动鼠标,调出2×2公里网格化布设的红外相机台账,设备捕捉到的原麝等珍稀动物的影像,正成为科学保护的“密码本”。
黑茶山林区位于吕梁山脉中段,属典型的暖温带阔叶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59.3%,是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生机的背后,是“科技+人文+法治”三维保护体系的坚实支撑。一直以来,黑茶林局依托林长制压实责任,布设融合无人机巡航、红外相机监测和智慧林草系统的智能巡护网格,构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平台,以专项执法行动、森林保险等举措全面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防线。程志莲翻出春季“清风行动”的台账,40天对五大流域开展的“三清”专项行动,使非法猎捕事件实现“零发生”。
保护的成效,不仅藏在数据里,更写在山林间和乡亲心中。如今的黑茶山,806种植物蓬勃生长,224种动物在此安居。“我们借着‘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不断宣传,公众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早已刻入心中,大家看到受伤的野生动物,都会主动联系我们。”温玉成手机里存着近百条村民救助动物记录。
秋日的阳光穿透林海,洒在野鸡山林场720亩林下药材基地。党参苗间,几处摄像头静静运转。“偶尔有獾子来‘串门’,咱宁可少些收成,也要留足生态缓冲区。”这些画面汇入程志莲所在科室的数据库,成为科学调整保护策略的依据。从褐马鸡种群稳步增长到华北豹活动范围扩大,从林草湿荒生态系统持续修复到新物种记录不断刷新,黑茶山林海深处,生物多样性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在吕梁山脉间悠扬回响。
特写3
老树新枝“蕴”商机
“咔嚓、咔嚓。”10月20日,左权县麻田镇寺凹村的赵和生踮脚站在百年核桃树下,左手扶稳粗壮枝干,右手持剪精准挥下,一截枯枝应声而落。
“老赵,这老树修剪得细致,芽眼留得很准啊!”下乡调研的县林业局主任科员崔树恩手里攥着记录本走到树跟前,裤脚沾着草屑。
“这百年老树金贵,我们按县里要求,修剪、施肥、刨树盘一样都不少,明年挂果准能多!”赵和生放下修树剪,笑着回答。
作为“中国核桃之乡”,左权县有一千多年核桃栽培历史。全县6个乡镇、84个行政村的核桃栽培面积达21万亩,其中百年以上绵核桃大树有8万亩。近年来,左权县深耕千年核桃种植底蕴,推动小核桃蜕变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让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2023年起,左权县持续开展绵核桃古树保护工程,累计对2万余株百年以上绵核桃树进行科学管理。同时,通过建设种质资源圃、采穗圃及区域试验基地等,选育出适合左权当地生长的绵核桃优良品种,并开展大面积改良,进一步提升核桃产量和品质。
“县里还大力推行核桃树托管工程,由专业托管团队为农户提供从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到科学施肥的全流程服务,有效解决了散户种植管理粗放的问题。全县累计托管面积达19万亩。今年,全县核桃产量达1800万公斤,产值2.5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900元。”崔树恩细数着。
赵和生摸着身旁一棵200年树龄核桃树的树皮说:“这树比我爷爷的爷爷岁数都大,有了科学管护,年年还能结满果,真好。现在,我还学着做电商,自己设计包装,在抖音上卖核桃,就是想让咱左权绵核桃走得更远。”
为提升核桃产业的经济效益,左权县全力延伸产业链。龙头企业麻田顺康公司建成核桃油、琥珀核桃仁等多条生产线,年转化原品核桃1.35万吨。山西金典农业引进智能破壳、激光分选等设备,核桃仁年加工能力提升至6000吨。如今,左权核桃产业已形成“龙头企业+托管服务组织+核桃种植户”三位一体、互惠互利,上中下游协调联动,一二三产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
“县里会持续开展绵核桃古树保护工程,完成品种改良,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让漫山核桃树成为乡村振兴的‘摇钱树’。”合上笔记本,崔树恩望着远处的烘干房,语气坚定。夕阳下,两人的身影映在树身上,与满林的“老树新枝”一起,勾勒出左权经济林产业的勃勃生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三晋通
大同政务
晋公网安备140200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