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生态治理实现从“扩绿”到“提质”转型
制度护航 改革赋能 协同增效
10月21日,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河底林场副场长张楠和技术员姚刚正操控无人机,抽检今年“三北”工程造林地苗木的长势。遥控器显示屏上画面清晰,哪块苗木不合格,哪个地块需要补植……一目了然。为高标准完成秋季造林任务,吕梁林局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和无人机运苗等新科技手段,推动施工作业智能化、机械化、效率化,以“建一个成一个”的标准筑牢绿色根基。这是我省将筑牢生态底色作为高质量发展核心支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域推进生态建设的鲜活实践之一。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我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统筹推进“两山七河五湖”生态修复,深入治理采煤沉陷区与矿山生态,以重大工程牵引生态质量跃升,着力描绘美丽山西新画卷。“十四五”以来,全省完成营造林2100万亩,年均推进100万亩未成林封育、100万亩森林抚育,实现从“扩绿”到“提质”的转型。截至2023年底,森林覆盖率达22.22%,超额完成年均增长0.5%目标,表里山河的生态底色愈发厚重。
制度护航,以刚性保障压实护绿责任。我省构建“政策引领、法治护航、责任闭环”的生态保护体系,将筑牢生态底色纳入刚性约束。全面推行林长制,设立4.09万名林长,以6道省级总林长令压实“党政同责”;出台《山西省三北工程六期规划》等文件,部署防沙治沙“四大战役”与国土绿化“六大行动”,加速生态建设进程。《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山西省禁牧轮牧休牧条例》等法规落地,建立源头防控政策体系,为生态保护筑起法治屏障。
改革赋能,以创新实践激活绿色动能。我省打破生态与发展的壁垒,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实施方案破解“林改四问”,以省总林长令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十四五”期间森林保险参保面积达到3.17亿亩,为林农权益提供兜底保障;试点推进县域间生态横向补偿,陵川县与高平市签订全省首份县域间森林覆盖率横向补偿协议书,为提升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探索了新路径。
阳曲县西沟果岭的3000亩核桃林下,柴胡与土鸡和谐共生。“通过整合12户碎片化林地,合作社发展立体种植,亩均收入从800元跃至3000元。”合作社负责人武全民说。目前,阳曲县“先厘清权属、再规模经营”模式已在全省推广。
水污染治理全力以赴,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汾河、桑干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深入实施,黄河干流晋陕段联防联控机制筑牢水质防线,2024年全省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四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达94.7%。
如今,从吕梁山的造林攻坚到全域生态蝶变,绿色已成为山西最鲜明的底色。省林草局局长武耀文表示,将继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立足保护、治理、利用和保障四大主要职能定位,以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统领,紧紧拧住林草防火、要素保障和信息化建设三项重点工作,统筹布局实施林草生态建设各项工程任务,全力以赴为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作出新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三晋通
大同政务
晋公网安备140200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