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工信局专场)

10月24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媒体提问。
主持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瑶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大同市“辉煌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工信局专场)。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苗泽峰同志,市工信局综合科科长、新闻发言人助理牛建伟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本场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请苗泽峰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大同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苗泽峰: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
我代表市工信局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四五”期间,市工信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部署要求,加压奋进,砥砺前行,推动全市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取得了新成效。
这五年,全市工业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我们聚焦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出台制定了关于促进医药、绿色节能等产业以及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等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建立完善了“11+1”运行监测服务机制,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引导,有力保障全市规上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2021年-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6%,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4.8%,工业强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这五年,全市工业转型基础不断夯实。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向,坚持用好各类政策,加强引导支持,积极培育新业态,激发转型新活力。累计培育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3家、省级28家、市级51家,4家企业的产品被评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培育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2家、试点企业3家、省级智能制造标杆项目4个以及基础级智能工厂5家、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3家;培育创建绿色工厂10家,绿色产业链3家,绿色工业园区1家。2024年底,非煤产值占比高于煤炭产值占比0.4个百分点,转型“四步走”顺利实现第一步。
这五年,全市工业发展动能加快集聚。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结合大同工业产业基础和优势,按照产业“关联性强、契合性严、协作性紧、盈利性好”等标准,培育了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大数据等10条重点产业链,明确了链长企业和链主企业,纳入省级重点产业链的企业共有58户,分布在12条产业链中,其中,有2家“链主”企业,7家“链核”企业。这些“链主”“链核”企业都是各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联动融通、集聚发展,不断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这五年,全市“两化”融合加速推进。积极推进4G、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宽带大同”工程,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10358座(截至2024年底),超前部署5G-A网络基站近200座,提前完成“十四五”建设目标;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19家,大同冀东水泥5G矿山项目入选《2023年5G工厂名录》,大同市成功入选国家千兆城市。新基建的加快建设,不断赋能能源、农业、文旅等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十四五”期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叠加短期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下一步,市工信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稳定工业经济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大同建设能源之城、算力之城、文化之城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视频:张雁君
主持人:
谢谢苗泽峰同志。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开始提问。
山西日报记者:

构建具有大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十四五”期间,大同市工信局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大同市工信局综合科科长、新闻发言人助理 牛建伟:

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们紧紧抓住产业培育这个“牛鼻子”,扎实做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篇文章”,加快构建具有大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强调的“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惠企政策,支持引导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中车大同公司自主研制的首批CR240EG型高原电传动矿用自卸车、2000kW大功率纯电新能源机车正式交付,陕汽大同分公司与时代骐骥、上海犀重、质子汽车通力合作研发底部换电重卡已生产1244台,探索出一条“双碳”目标引领下的传统产业转型之路。
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我们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培育现代医药、算力、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全市医药产值规模占全省医药产值40%左右,活性炭产能在国内三大煤制活性炭主产区中排名第一,算力中心投运服务器73.6万台、2024年用电量突破43亿度(2025年预计突破60亿度),海博夏初、阳光电源等一批新能源制造项目以及中联联志、阿斯通等服务器制造项目建成投产,不仅填补了全市的产业空白,更为大同市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是打造竞争新优势、实现“换道超车”的战略“先手棋”。我们充分发挥大同能源优势、区位优势,开辟高速飞车、新材料等产业“新赛道”。高速飞车完成国内首次全尺寸超导航行试验,实现了全系统从静态到动态运行突破。华阳千吨级高性能碳纤维、浑天成岩基新材料产业园、锡纯半导体芯片材料等项目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布局按下“加速键”。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布局,加强对制造业项目“招引、签约、开工、竣工、达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具有大同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谢谢!
黄河新闻网记者:

“十四五”期间,全市在打造特色专业镇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大同市工信局综合科科长、新闻发言人助理 牛建伟:
感谢您的提问。打造特色专业镇是推动转型发展、做强县域经济、带动就业富民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十四五”期间,坚持把打造特色专业镇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政策支撑,加强服务指导,全市特色专业镇建设工作迈出扎实步伐。
一方面,建立了梯次培育工作机制。推动成立了市级特色专业镇发展领导小组,实施“专业镇+市场主体”的培育模式,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大同市促进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度挖掘产业特色,坚持按照“省级示范引领、市级成长壮大、县级培育挖潜”的培育工作体系,先后培育了3家省级专业镇,认定了17家市级特色专业镇,打造了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分工协作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优的特色专业镇。比如,平城区轨道交通特色专业镇以中车大同公司为核心,集聚配套了上下游企业32家,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
另一方面,连续三年举办山西省特色专业镇贸易博览会。坚持把举办山西省特色专业镇贸易博览会作为“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重要抓手,在省工信厅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2024年、2025年连续三年圆满承办了山西省特色专业镇贸易博览会,年均展出装备制造、特优农业、新材料、轻工业、大数据、康养文旅等全省优质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4000余件,举办各类产业论坛50余场,累计接待参展群众30万余人次,发布全省专业镇重大成果18项,促成签约投资贸易合作千亿元,同时还推动各市政府、省直部门、本省企业与京津冀企业建立了联系,博览会的“窗口作用”不断显现。
大同日报记者:

“十四五”期间,市工信局在培育和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大同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苗泽峰: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们坚持“抓大壮中育小扶微”工作思路,把服务中小企业作为工作切入点,强化政策支撑,加大帮扶力度,为中小企业提档升级、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期间,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6家,国家“小巨人”企业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30家。
一是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力度,向企业编发《惠企政策汇编》300余套,常态化组织开展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等专题政策宣讲会,多年连续组织开展中小企业“三进四送”服务活动,确保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期间,累计帮助企业争取省级技改奖补资金、固废奖补资金、战新产业奖补资金以及“两新”工业重点领域设备更新补助资金近5亿元,助力企业“应享尽享”各级惠企政策。
二是注重培育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指导企业参加“创客中国”大赛,连续四年有项目冲进“国赛”,其中,大同巴什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液压快拆蛇簧联轴器项目”荣获第八届“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30强(第28名)。
三是实施企业素质提升工程,组织推荐企业积极参加企业家高端研修班、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等研修培训活动,培训企业家300余人次,组织近百家中小企业参加国家级各类展销会,帮助企业拓宽视野,促进中小企业交流和商贸合作。
四是用心用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建立完善政银企保合作和中小企业客户推介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推出了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特色贷款产品,通过举办金融产品推介会、银企洽谈会,累计促成意向贷款近2亿元,帮助云冈纸业获批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1亿元,一定程度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谢谢!

主持人:
谢谢苗泽峰同志,由于时间的关系,答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两位发布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三晋通
大同政务
晋公网安备140200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