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召开“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专场)

10月21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市民政事业取得的成果,并回答媒体提问。
主持人: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瑶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大同市“辉煌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专场)。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孟冰山同志,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张利新同志、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刘峰同志,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市民政事业取得的成果,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本场发布会议程有两项。首先,请孟冰山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大同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孟冰山: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首先,我谨代表市民政局,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和各位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四五”以来,全市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部门职能定位,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市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显著提升,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发放标准逐年提高,政策红利成效显著
“十四五”期间,我市民生保障标准不断提高。首先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市民政局严格落实全省城乡低保标准调整相关政策规定,全市城乡低保标准普遍提高,到2025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645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达到了540元/人/月。其次是提高儿童福利标准。我市先后4次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标准。从2025年1月1日起,机构集中养育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提高到2110元/人/月;社会散居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提高到1405元/人/月。最后是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实现提标扩面,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由66元/人/月提高到82元/人/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由89元/人/月提高到109元/人/月。另外,从2024年1月起,我市为80周岁及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80周岁至99周岁每人每月不低于70元,100周岁及以上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
二、精准实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扎实推进
市民政局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作用,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工作水平明显提升。一是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聚焦群众关切、特殊群体,紧紧围绕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病患者“三类人群”,针对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三类家庭”,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实施精准帮扶,确保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更牢靠,有效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完善。建立健全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和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精准救助和分类帮扶,统筹救助资源,提升救助效率;强化政府部门与群团组织、慈善力量和社会组织的协作,合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用好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实施“一事一议”个案救助,做到快速响应、精准救助。三是社会救助效能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实现“一次申请受理、一次承诺授权、一次审核认定、分类实施救助”,社会救助服务更加标准规范、便捷高效。开展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救助结果主动公开工作,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十四五”期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40多亿余元,特困供养金6.5亿余元,其他救助资金0.75亿元。
三、关心守护“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暖心到位
市民政局围绕“一老一小”重点人群,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以暖心举措托起“一老一小”幸福生活。在老年人服务方面,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多元化、多层次、标准化养老服务能力。一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发挥市老龄办工作指导、统筹和协调作用,推动老年人友好社区建设,深入实施新时代“三晋银龄行动”,广泛开展“敬老月”等一系列爱老敬老活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全面启动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消费补贴“晋孝焕新”行动,有效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升级。二是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基本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三级服务网络。“十四五”期间新建改造22个城镇社区幸福工程、30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324家日间照料中心、38个农村“颐养之家”、266个老年助餐点,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4.5%。三是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编制完成《大同市综合康养产业区规划》,推进《大同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制定落实大同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切实提高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努力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开展居家困难老年人上门服务活动,丰富老年人送餐、日间照料等服务。四是康养产业链不断延伸。聚焦五大康养领域,推动“康养+”业态融合,养老养生、医疗康复、文化旅游等“康养+”产业链逐渐成形,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体系。持续推进与国家部委离退休干部局的深层次合作,积极打造京津冀旅居康养首选地。在儿童福利保障方面,一是儿童福利机构发展趋向专业化。实施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机构养育、医疗、教育、康复和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二是儿童服务人员力量得到增强。全市10个县(区)全部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26个乡镇(街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822个村(居)委会设立妇女和儿童工作委员会,配备儿童督导员126名、儿童主任1822名,实现“乡乡有儿童督导员、村村有儿童主任”全覆盖。三是持续实施助学助医工程。深入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和“青山陪伴助学工程”,为考入大中专和高等院校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提供资助;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为孤残儿童提供手术、康复等医疗服务。
四、社会事务稳定发展,全力保障民生福祉
一是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持续优化。推进婚姻登记历史数据补录和婚姻登记档案电子化工作,清洗处理各类数据38.63万份,自2025年5月10日起实现了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推进婚俗改革,平城区连续两年在5月20日举办集体婚礼;县以上的婚姻登记机构实现婚姻家庭辅导室(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全覆盖。二是殡葬改革和管理迈上新台阶。科学谋划、有序推进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阳高县、灵丘县、广灵县、天镇县、左云县、浑源县6个县级殡仪馆和云州区殡仪服务站,建成县区级公益性骨灰堂7个、公益性公墓1个,乡村公益性公墓76个,基本实现殡葬基础设施全覆盖;建成并投运大同市公益性骨灰堂和大同市人体器官(遗体)捐献者缅怀纪念场所;出台惠民殡葬政策,实施5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全免,全面减轻群众负担。三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全面加强。按照建机制、织密网、兜底线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确保流浪乞讨人员有求必救、应救尽救、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五年来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万余人,集中落户91人,安置137人。创设全省首家寻亲工作室,帮助293名救助对象寻亲成功。
五、聚焦基层创新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一是社会组织培育监管体系更加完善。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完成社会组织党建入章,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社会组织队伍不断壮大,全市登记注册社会组织1647家;持续开展打击非法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清理整治等专项行动,取缔6家非法社会组织,撤销登记87家社会组织。二是区划地名管理持续优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我市由原来的33个镇、66个乡、40个街道调整为37个镇、50个乡、39个街道,总数由139个乡级行政区调整为126个;推进“乡村著名行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进一步健全,地名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强化平安边界建设,以界线联检工作为抓手,营造友好团结、和谐稳定、平安发展的边界环境。三是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有序发展。到“十四五”末,我市依法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达到6个,从事公益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56个,“十四五”期间累计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达到1亿元。
谢谢大家!
视频:张雁君
主持人:
谢谢孟冰山同志。
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开始提问。
山西科技报记者:

请问“全国通办”后,婚姻登记具体的规定有哪些?谢谢!
大同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 张利新:

一是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的具体受理范围:双方均是内地居民的结婚登记、离婚登记和补领婚姻登记证件都属于全国通办的受理范围,可以在我市任一县区的婚姻登记处办理。一方是内地居民,另一方是外国人、港澳台居民或者华侨的结婚登记、离婚登记和补领婚姻登记证件也属于“全国通办”的受理范围,可以在我市政务服务中心涉外婚姻登记窗口办理。
二是当事人需要提前准备的材料:婚姻登记“全国通办”以后,内地居民申请结婚登记,男女双方只需要出具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不再需要出具户口簿。根据《婚姻登记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对所出具证件和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出具虚假证件或者材料的,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相关信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需要注意的是,“全国通办”以后,离婚申请和离婚登记不可以在不同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双方在申请离婚时,可以向任意一个县区婚姻登记处申请,离婚登记(领取离婚证)环节和离婚申请必须是同一个婚姻登记机关。当事人在办理离婚登记(领取离婚证)时,需要到受理该离婚申请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
谢谢!
黄河新闻网记者:

民政领域相关的政策规定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请问“十四五”期间大同市民政领域出台了哪些重要政策?谢谢!
大同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孟冰山:
民政政策是保障民生、规范工作、回应需求的重要支撑,我们在“十四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首先是在社会救助方面,先后出台了《大同市临时救助暂行办法》《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审核确认实施办法》《特困人员认定实施细则》《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办法》《大同市加强兜底保障助力乡村振兴十一条措施》等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基本生活救助功能发挥更加明显,社会救助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其次是在养老服务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同市农村“颐养工程”实施方案》《推进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全市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性文件,同时针对补贴资金管理、养老设施建设、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机构登记备案等方面,联合市直相关部门下发了多个配套文件,初步确立了以政府政策文件为基础、部门专项政策为支撑的制度框架。再有就是在儿童福利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服务对象从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向所有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扩展,服务内容从基本生活保障逐步拓展至医疗、康复、教育、心理健康关爱、精神素养提升、就业帮扶指导等各方面。
谢谢!
大同日报记者:

养老服务是保障全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重要工作,请问我市养老服务工作有哪些典型做法?谢谢!
大同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 刘峰:

“十四五”以来,市民政局在养老服务领域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和资金扶持力度,养老事业发展成果惠及了更多老年人。
一是健全养老服务网络。围绕构建“一刻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着力建设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养老服务设施。在城市社区,围绕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相结合进行布局,连续5年将建设城镇社区幸福养老设施作为政府民生实事,建成22个社区养老幸福设施。在农村,围绕机构养老、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进行布局,建成区域养老服务中心30个,日间照料中心324个。
二是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加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改造,全市养老机构和设施达到510个、床位10758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7.1提高到54.5%,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477户。同时,我们依托398智慧养老云平台,开展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助医、助急等居家上门服务。
三是加强老年人福利保障。为全市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全市8万余人受益;为80周岁以上低保家庭老年人发放不低于60元的助餐补贴,降低老年人用餐支出;为低保家庭失能老年人每月发放100元护理补贴。
谢谢!

主持人:
谢谢刘峰同志,由于时间的关系,答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三位发布嘉宾的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三晋通
大同政务
晋公网安备14020002000138号